第12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境。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的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乘客上车、下车井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
2.讲述:同学们,我们要弄清每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的剩余人数,不仅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的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演示上下车的过程):汽车上有7人,先下2人,再上3人。
(1)提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完整地说出图示意义。
(4)求现在车上有几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7-2+3。
师追问:7表示什么?2、3呢?
2.探究计算方法。
谁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提问:7-2=5,“5”表示什么?接下来又算什么?为什么要把5和3合起来?
学生完整地说出计算的过程。
3.学生举例。
(1)提问:你们能举一些用加减混合计算的例子吗?
(2)学生同桌讨论,然后交流。
4.揭示课题。
提问: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师: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再在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图意,再填空。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我们可要留心观察哟!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开火车说出计算过程。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线、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师:大森林里有猴子、野猪,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空,填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板书: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教后思考】
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加减混合的现实问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还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的图,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卡通画,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目用动画形式展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地显现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