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一、情境导入
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1)左边摆3个圆,右边摆6个圆,一共有几个圆?怎样列算式?为什么?
(2)摆9个圆,拿掉6个圆,还剩几个圆?怎样列算式?为什么?
(3)左边摆3个圆,中间摆2个圆,右边摆4个圆,一共是几个圆?
(4)摆9个圆,先拿掉2个圆,再拿掉4个圆,还剩几个圆?
(5)讨论:在刚刚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2。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说题意。
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小朋友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
师:可以这样列式:4+2+1=。
提问:算4+2+1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式子叫连加)师领读算式。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小红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2)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作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表述图意。学生独立把算式填写完整,全班共同核对。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指名表述图意,再各自填写算式,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指名表述图意,各自填写算式,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你能看图列出连加算式吗?
提问:观察这幅图,你还能列出连减算式吗?你打算怎么列式?如果不会列式可以与同学讨论。
指名说算式,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在班里交流。
6.“想想做做”第6题。
书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教后思考】
本节课教学连加、连减,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教学连减的过程也是和连加的过程差不多。在连加、连减教学完以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对于它们的计算顺序也都比较熟悉。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也尽量先让学生把图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得出数量关系,再进行列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