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学习 
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44页-45页 
学习 
? 
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再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笔算方法。 
2.?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认识加法竖式,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计算方法。 
3.?体验算法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双基 
要点 
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认识加法竖式,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计算方法。 
学????案 
一、口算训练: 
 1、口算:4+5=? ?3+2=??? 2+5=?????4+4=???3+5=??? 
?????? 
11+4=?? ?12+4=? ?13+4=?? ?12+5=??10+5= 
? 
6+13=?????2+7=???? ?4+2=??? 2+3=???3+5=?? 
2.?对口令游戏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5个十是(???),5个一是(????),5个十是和5个一是(?)。 
63个位上是(????),十位上是(???)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 
二、创设情境: 
1、说一说小兔子爱吃什么? 
●爱吃萝卜。●爱吃白菜。…… 
2、对。小兔子还爱吃蘑菇。下面讲一个兔宝宝和妈妈采蘑菇的故事。 
请同学们看动画课件。 
3、从动画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交流汇报:生1:兔宝宝采了4个蘑菇。???生2:兔妈妈采了23个蘑菇。 
三、自主探究: 
1、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23+4= 
2、现在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作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先摆出2捆零3根,又摆出4根,把3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7根。2捆零7根就是27根。所以23+4=27。 
4、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3里面有2个十,3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7个一。2个十,7个一是27,所以23+4=27 
生2:把23分成20和3,先算3+4=7,再算20+7=27 
生3:只把个位上的3和4相加,十位上的2不变。…… 
结合第二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可板书: 
5、学习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先写第一个加数23,再写?“+”和另一个加数4。因为4表示4个一,所以要和23个位上的3对齐,在数学上这叫做“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 
师:竖式写出来了,怎样计算呢?想想刚才大家摆小棒的经验,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也就是先算3加4,得7。7写在3和4的下面。先算3加4,在数学上叫“从个位加起”。 
??? 
师:再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只有2,就把2落下来。 
? 
完成板书:23+4=27 
6、谁能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方法。 
生1:先写加数,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先加个位上的数。 
结合学生讨论,教师对话并总结出: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四、闯关游戏 
(一)试一试 
1、下面请看试一试的几道题。请同学们用口算计算出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指名说出口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2、请同学们把“试一试”中的题用竖式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重点了解竖式书写的格式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题,重点检查竖式中得数的书写位置。 
2、?第2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给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的空间。 
3.练一练第3题,指导学生弄明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反思: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 
反思: 
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兔宝宝和妈妈采蘑菇的故事”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大胆的的提出数学问题,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多,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对算式进行优化。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