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2 21: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撺掇(duo)
絮叨(dao)
家眷(juàn)
好歹(dǎi)纠葛(gé)
B、凫(fú
)水
怠(
dài
)慢?
家眷(juàn
)潺潺(chán?
)?
C、皎(jiǎo
)洁?旺相(xiàng
)蕴藻(zǎo

漂渺(?piāo?)
D、归省(xǐng)
行辈(háng)
踱来踱去(duó)渔父(fù)棹

(
zhào
)
2、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淳朴可爱、善良无私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
(3)、本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作人,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体裁是小说,文中的“社”指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4)、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线索是“社戏”,作者按盼着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结构全篇。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尓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B.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治理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D.“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B.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
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B、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傅雷家书》,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民卓越的艺术家”。
C.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的作品《故乡》《社戏》《藤野先生》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傅雷(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6.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7.小时候都会有很多经历让你难忘,简洁说说其中一件你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事。不超过50字。
二、语段精练
(一)
【甲】
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乙两文中“我”的心情是否一样?为什么?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与与乙文中哪一句的表现手法一样,请找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
3.《社戏》是一幅美丽的风情画,是一首纯真的抒情诗,请仿照下面句子围绕“童年”写几句话,要求写出你对美好童年的感受。
童年,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青翠而亮丽;童年,是想在小伙伴面前逞“英雄”,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蜇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说“不疼”,勇敢而可爱;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
5.赏析甲片段和乙片段中划线的句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片段叙写的画面和“我”的心理。
7.结合本语段的描写,请你对双喜、阿发等孩子进行赏析,并写出“我”对他们的情感
8.“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
”“舒展”
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9.第④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10.“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段文字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1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大意)
12.甲文中A
、B两处加点词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揣摩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舒展”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连用这几个动词对表现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13.“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15.选文第①段说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第②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16.
请说说A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7.第④段中“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句中的“真”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⑩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选文的出处是_____作者是
,体裁为
。①-⑤写的是
的情景。(小标题)
2.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重点不是写“戏”,那么以此为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4.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5.“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_和_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_________。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7.文中能表现出阿发憨厚无私(淳朴善良)的句子是:
8.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9.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第①段“回望戏台在灯火光里……满被红霞罩住了”,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如何理解?
1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你对阿发的行为是如果理解的?请简要回答。
13.作者在小说结尾说“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真的是那夜的豆好吃吗?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14.对第①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视觉后听觉
B.先听觉后嗅觉
C.先视觉后嗅觉
D.先听觉后触觉
15.对文中四处画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B.①语言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C.①心理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D.①心理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16.对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对上文归航偷豆的一个交代,告诉读者,在平桥村偷豆请客不是“偷”,表现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
B.六一公公的送豆,虽然是尾声部分,可是,美好的人情却被推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不言而喻。
C.可以看出六一公公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热爱平桥村,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善良可爱。
D.对于双喜他们私自摘豆的行为,六一公公虽然表示了强烈不满,但是对于“我”的好评却心生感激。
17.对六一公公的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咧咧、毫不在乎
B.热情淳朴、善良可爱
C.斤斤计较、爱慕虚荣
D.阿谀奉承、巧言令色
18.对第(19)段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看戏前前后后所有美好片段的留恋和难忘之情。
B.“那夜似的好豆”表达了作者对小伙们热心关照的感激之情,“那夜似的好戏”表了作者因为未能如愿的遗憾,以及因遗憾而产生的向往之情。
C.“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浪漫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渴望和追求。
D.“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感受,即人总是难于割舍逝去的一切美好过往。
19.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什么手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20.结合下面两句话,说说水乡少年的性格特点。
A.“阿阿,阿阿,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B.“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21.社戏其实并不好看,让“我”念念不忘平桥村生活的原因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2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是“感激”?)
2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24、本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急切地想看戏而看戏时却失望、厌烦。又如,对六一公公说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来同样的豆,吃了又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作者有意构成这些矛盾想说明什么?
三、中考延伸精练
陪母亲磨面
①快过年了,母亲决定回老家淘麦磨面。今冬把父母亲接过来一起住后,家里的面吃得格外费,勤劳的母亲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母亲说:“买的面条和馍没面味儿。”再加上妹妹一家要从广州回来过年,母亲坚决不让买面,执意要回老家磨面。我知道母亲是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吃上自己亲手磨的面。
②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早早地陪母亲回了老家。家里虽有邻居的照看,仍缺了点人气。我先帮母亲把院子打扫干净,然后从厢房的粮仓中拿出筛子和簸箩等淘麦工具。看着粮仓靠墙的一排粮缸,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已想不起来自己上一次进粮仓是哪一年的事了。打开一缸压得严严实实的麦缸,母亲抓起一把麦子放在手掌间揉搓着,沙沙作响。“这是去年的麦子!”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母亲说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小时候,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认识到母亲那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做人的哲理:只有自己内心富足了,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下沉静,悦己,怡人。
③淘麦子就是把麦子倒入一个盛满清水的大盆里,水要满而不溢,麦子要完全沉入水中。只见母亲先用笊篱伸入水中的麦子里充分搅动几圈后,麦子里混杂的麦壳等杂物就浮到了水面上。母亲用笊篱把浮在水面的麦壳捞干净后,用笊篱在水面沿盆沿顺时针水平划圆,水中的麦子就听话地排起队,跟着母亲的笊篱?【1】
(A.舞动B.运动)起来,麦子中混杂的小石子等杂物就留在了盆底。等水中的麦子舞得正欢时,母亲灵巧得把笊篱后沿往下一倾,突然停止转动,麦子就【2】?(A.蜂拥而入?B.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母亲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由我端起倒入放在小桌上的大薄箩里。用一大块白棉布蒙在手上,插入麦子里反复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掂起来,抖落上面的麦子,拧干再擦。如果拧出来的水浑浊,就把棉布洗干净再擦,直擦到棉布拧不出水,就可以把麦子摊到反铺的竹席上晾晒了。没多大一会儿,两袋麦子就淘完了。母亲一边收拾家什儿一边说:“现在的麦子都是机器收得,干净,不像麦场上打的那么脏,好淘。”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
④磨面用的是机器,相对轻松,只是找磨面的磨坊倒费了一番周折,多方打听,才在一个偏远村子找到了一个小磨坊。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我要把磨好的面粉搬到车上,母亲不让,母亲说:“你没干惯活,别弄脏衣服,咱俩抬着。”
⑤在我弯腰和母亲抬面粉的刹那,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每次母亲都准确地计算好我回老家的时间,把要带的油、面、菜蔬等准备得停停当当,做好好吃的等着我们,而我总是匆匆地回、匆匆地去,不是工作忙,就是孩子要上辅导班,从来没考虑过那菜和面里饱含着母亲多少的艰辛。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身为人父的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⑥今年春节可以和父母在一块儿过年了,我想关掉手机、关闭微信、宅在家里,跟母亲学做两样家常菜,陪父亲好好唠唠……
1.文章题目是“陪母亲磨面”,但文中却详写母亲淘麦子,为什么?(2?分)
答:
2.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至少三点)(3?分)
答:
3.阅读第③段,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空白处。(只填序号)(2?分)
【1】(?????)
【2】(???????????)
4.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3?分)
母亲的白发像针尖一样刺在我的心上,生生地疼。
答:??????????????????
5.探究下面一组句子,你有哪些发现?试简要阐述。(3?分)
母亲自言自语,像摩挲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放着光芒。
看着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麦子,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雪白的面粉,母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答:??????????????????
四、作文
有的人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有的人的童年单调无味的,请结合你的童年感受,以“童年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社戏》
一、积累与运用
1、D
2、(3) 
3.A
(A“栩栩如生”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不能形容自然;
4.
B
5.
B
6.【答案】(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1分,缺、错1空即不给分)是生命的萌发;(1分)(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1分,缺、错1空即不给分)是生命的纯熟;(1分)
【解析】首先弄清划线句的句式:动宾短语+并列短语+比喻句;其次确定第一、三个分句依次写春天、秋天的季节特色;最后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构成排比句。
7.略
(一)
1.不一样,一个是去看戏,一个是看戏后。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月夜归航,表现了“我”依依不舍之情。(意对即可)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都是烘托船行速度之快,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以及童年的欢乐。(意对即可)
3.示例:童年是生日那天朋友送的画笔,多彩而美丽;童年是假期里与父亲一起捕怍的一只蝴蝶,活泼而美丽。(言之成理即可)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萧山区临浦片七年级下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4.社戏、鲁迅
5.(1)运用比喻(景物描写),“踊跃”“跑”等词将静的山写活了(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衬托出“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这句话运用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赋予其“跑”的动作,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水波起伏的行船上所看到的连山在黑夜中跳跃奔跑着后退的状态,表现了船速之快。与“而我却还以为船慢”相对比,突出了“我”当时的急切心情。
(比喻、拟人
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2)运用比喻,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蹿”字形象生动写出了航船行进速度快(营造出月下归航的优美意境)。老渔父的喝彩,从侧面烘托出小伙伴们摇船速度快,本领高超。
(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船速之快,烘托归航时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6.内容:甲片段,月夜行船;“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所闻所见所感
乙片段,月下归航。看社戏归来时的心情和返航的景象.
心理:甲片段,写出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乙片段,写出了“我”离开赵庄时依依不舍(留恋)的心理和归航途中的愉悦心理。
7.阿发、双喜等孩子能熟练地划船,可见他们老练能干;他们特意划船送“我”区看戏,可见他们热情好客、善良仗义;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舱中,可见他们的体贴。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和喜爱之情。
8.与前文的因看不成戏形成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9.从侧面烘托船走得快,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10.表现了“我”轻松、愉快及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1.月夜行船,月下归航
12.A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松的心情。
B加点词语为动作描写,生动写出了小伙伴们开船的动作之熟练,以及能带“我”去赵庄看社戏的开心、兴奋急切,表现了小伙伴们的能干、热情。(生动准确的表现出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衬托出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1)与前文心情的失望、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此时的心情畅快、浑身舒适。
(2)是开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娴熟、干脆利落,反衬出少年们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3.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而愉快心情,表现“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情景交融。
烘托我去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14.甲:正: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乙:正: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侧: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5.不矛盾。“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写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却还以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1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我”如愿以偿后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之情。
17.不能,照应上文的“似乎”,既表明前面的判断是一种误解(1分),更表现出“我”盼望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二)
1..《社戏》鲁迅,小说
归航偷豆(或月夜归航)
2.①从主题来看,文章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②从情节来看,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着重写了看社戏前后的情景,这些美好的情景都是通过看戏巧妙串联起来的。(能从如何揭示主题和串联情节两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1)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船行的速度的快,孩子们愉悦的心情。(侧面描写,表现孩子们的能干、机灵)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同时运用侧面描写,烘托出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能干、机灵
(2)语言描写,表现了阿发的朴实、大方、毫无私心。(或抓住“跳”、“往来”、“摸”等传神的词语分析。)(两题学生能从写作技巧和内容特点两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的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对“偷豆”行为有评价,并能分析此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
5.承上启下
视觉
听觉
留恋
6.
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7.“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8.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等。
9.
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10.“回望”表现了我留恋、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了戏台如梦似幻的情景,与来时的情形照应,也表现了我对戏台的向往留恋。(3分)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船行之快,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艺高超和心情愉悦。
12.这是对阿发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阿发憨厚纯朴,真诚无私的性格。//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13.那夜的豆并不好吃,作者之所以多年之后还记得那夜的豆和戏,是因为它们是童年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标志,作者以此表现自己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以及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14.A
15.C
16.D
17.B
18.C
19.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20.朴实、大方、热情
(言之有理即可,不求唯一答案,但三点不能重合)
21.对所见到水乡美景的怀念,对平桥乡人(大人或小孩均可)朴实、热情、善良的怀念;对童年那种不需要背书(或无拘无束,意对即可)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景、人、人情等方面均可)
22写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厚道,他们只求别人的点滴理解和肯定,便会由衷地感激。(意近即可)
23.从全文看,”我”之所以会觉得那夜的戏好看、那夜的豆好吃并十分怀念,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所怀念的更多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和他们劳动的本领、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4.统观全文,作者有意用这些矛盾暗示我们,”我”不能忘怀的不是那夜的豆和戏,而是一起看戏、吃豆的一群农村少年,是他们美好的品格和真诚的友谊;还有那使人陶醉的夏天江南农村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景和古朴的民俗。
三、中考延伸精练
2017年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1.因为淘麦子是磨面的重要环节,且最为繁重,能有力突出母亲为儿女不辞辛劳的品质,所以详写。
2?示例:①爱子:坚持让子女吃上自己新手磨的面,心疼儿子让他少受累,总是在子女到家前准备好菜和面等;
②能干:淘麦子程序熟悉,动作麻利;
③勤劳:照顾完父亲和小女儿后,坚持压面条、蒸馍吃等;
④智慧:知道新麦暴,陈麦好吃养人,家里总存着二三年的麦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3.【1】(?A?)【2】(?B?)
4.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作针尖,并用一个“刺”字,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衰老的痛惜及对母亲关心太少的内疚。
5.这三个句子依次描写了母亲搓麦、淘麦、磨面过程中的神态;生动表现了随着愿望的逐步实现,母亲的快乐与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四、略
第23页
共24页

第24页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