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3.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天平实物和质量不等的小物品,天平示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天平,由天平的作用引出怎样比较测量物品质量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天平“平衡”与“不平衡”表示的意义。
生1:天平可以测量物体质量。
生2:天平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作用。
用天平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哪个轻,哪个重呢?
天平左右两边质量不相等时,我们一般说天平是不平衡的。
二、看图列式 1.出示天平示意(1),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观察到的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把物品放在一个托盘中,另一个托盘放砝码,当天平左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就等于砝码的质量。
(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
用式子表示数量的关系 教师板书:不平衡——不等。
说一说:怎样用天平测量一件物品的质量呢
天平保持平衡时,说明什么?
平衡 ——相等
2.分别出示天平示意图(2)(3),要求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观察到的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生:现在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相等。
30 +x=80
X + 20=70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天平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适时板书
3.分别出示天平两边不等的示意图(4)和(5),让学生观察,并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数量的关系。
现在天平不平衡,左边重,右边轻。
天平左右两边物品的质量不相等。
X>30 出示图4,再来观察这幅天平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试着写式子
在“不平衡”下边板书:X>30
4.出示最后一个天平示意图,让学生自主写出式子。
自主写式子
三、认识方程 1.提出“观察写出的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先思考再交流
[可能的情况有:
(1)按是否有等号划分
(2)是否有未知数]
引导认真观察板书出的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
如果第(2)种说法没出现,不做介绍,如果出现给予肯定。
2.介绍等式的意义。提出:“观察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读书。
生: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等式。
生:不同点是有的等式含有未知数,有的等式没有未知数。
根据式子导出等式的含义
再引导观察这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方程的含义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接着讨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学生思考: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想一想,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用图来表示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四、尝试应用 1. 出示试一试,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独立思考完成
完成“试一试”
2.交流学生的判断结果。
交流判断结果,说明自己的理由。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交流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
指导完成课后“练一练”
板书设计:
方程
平衡——相等 不平衡——不平等
20+30=50 X﹥30
30+X=80 40﹤X+10
方程 X+20=70 等式
2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