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7-22 21: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产生的历史背景,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通过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表现歌曲,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多种形式的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教师手拿花鼓)
学生:鼓类打击乐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鼓身小巧玲珑,鼓锤是两根细竹棍。
教师:它叫双条鼓,花鼓,又因为它起源于安徽凤阳县,所以它又叫凤阳花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鼓面,他的音色比较清脆悦耳。凤阳花鼓不仅是一个小乐器,它更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边歌边舞。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以“凤阳花鼓”为名的歌曲。(板书——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二:进入新课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源流及发展
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身背花鼓,沿村乞讨,卖唱求生。当然苦难的日子总会过去,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不再是乞讨卖唱的象征,反而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是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如今,凤阳花鼓是我国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2006年被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1、初听歌曲
教师:聆听歌曲,谈谈此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听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学生1:音乐情绪比较欢快、活泼
学生2:“得儿另当飘一飘”这一句印象比较深刻。
教师:这里的“得儿”“另当”是模仿花鼓和小锣敲打声音的象声词,这些衬词的加入,没有实际的文词含义,主要是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
读谱
歌曲是什么调?几几拍?拍号的含义以及强弱规律,挥拍图示。
朗读歌词,总结歌词特点。
歌词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学习切分节奏型
X X X | X X X
学唱简谱(2遍)
填词演唱(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
检测、评价、纠正(解决重、难点及歌唱情感)
音乐活动(一)
音乐小游戏
通过拍手、跺脚小游戏,让学生边唱歌边做律动,巩固歌曲旋律,加深记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活动(二)
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请学生用小堂鼓、小锣、小镲、花鼓,还有同学们自己准备的小碟子和筷子一起为歌曲伴奏。
音乐活动(三)
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用歌、舞、奏的形式完整的表现歌曲。
六、总结下课,鼓励学生要继续大力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