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幸福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4单元《幸福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7-22 21: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幸福歌》教案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鼓、锣、碰铃、舞扇?
教学内容:?
1、唱歌:《凤阳花鼓》
2、欣赏:《幸福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湖北民歌《幸福歌》,认识民族五声调式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能进行乐曲创编;尝试“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过程与方法:从湖北方言与音乐的结合入手,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地方音乐风格,体验和谐、愉快,充满集体力量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凤阳花鼓》的学唱,以及对湖北民歌《幸福歌》的欣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激情。抒发同学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凤阳花鼓》。认识民族五声调式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方言演绎《幸福歌》。??
教学难点:?
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感受地方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学生传看花鼓,提问:这是什么乐器?
学生猜测,教师揭示答案。
介绍凤阳花鼓: “双条鼓”,表演者一手持鼓,一手持鼓条敲击鼓面,由此而得名。历史上,由于水灾,百姓四处逃荒。他们身背花鼓,口唱小曲,边舞边唱游走四方,将花鼓乐传遍全国。
跟随教师体验各地民歌,首先走进第一站:安徽凤阳。学唱《凤阳花鼓》
二、进入新课
(一)民歌第一站——安徽,学唱《凤阳花鼓》
1、聆听《凤阳花鼓》
问题:歌曲速度、歌曲情绪、歌词方面有何特点?
引导生回答
2、模唱曲谱
(1)请学生视谱演唱旋律。
(2)重点解决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 X X X )
(3)师生共同分析,教师讲解切分节奏?
3、填词演唱?
(1)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
(2)讲解一字多音
(3)分析歌词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设计方法:如何将衬词唱得
轻巧跳跃,表现出小鼓声的清脆和弹性 。?
(4)带感情的完整演唱全曲?
4、师生共同分析乐谱
(1)介绍民族五声调式。找出构成乐谱的五个音(12356)宫、商、角、徵、羽。
(2)引导学生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课堂活动:小小作曲家
1=C 4/4
6 i 5 ( ) — ︳i 6 5 ( ) — ︳
3 · 5 ( )( ) ︳5 6 5 3 ( ) — ‖
5、节奏小游戏,分组合作
花鼓:1 O5 1 O ︳
小锣:X X X X X︳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分为三组,花鼓队、小锣队、歌唱队。小组合作,表演歌曲。
6、创造性表演:小组讨论并创作—— “新编定陶花鼓”
分组创编歌词,歌唱家乡人和事。
选出一组进行展示,并全班表演歌唱。
乐器准备:鼓、锣、碰铃、扇子等。
(二)民歌第二站——湖北,欣赏《幸福歌》
导语:学唱了安徽民歌,接下来跟随老师,我们继续往西南方向旅游。走进民歌第二站,一起去湖北看一看。一起去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1、聆听《幸福歌》
问题
(1)说一说它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方言演唱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句尾的下滑音
衬词
(2)歌曲情绪如何?
生动、活泼、热烈的情绪
2、介绍《幸福歌》
《幸福歌》是流传于湖北天门的一首民间小调,由何伙作词,蒋桂英改编。是歌颂幸福生活的新民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得到广泛传播。它的旋律明亮舒畅,演唱形式生动活泼,反映了农村村民满怀信心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地方色彩浓郁,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好像现在的幸福生活说不完、道不尽。此歌生动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多年来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之一。
3、学生讨论:新农村有哪些变化?
歌词中唱到“村里新事比星多”,学生们说说现在的新农村有哪些变化?
村村通公路,老乡亲的腰包渐淅鼓起,一座座新房在家乡崛起,校舍干净明亮,高产农田……
4、再次聆听《幸福歌》
跟随音乐哼唱
5、引导学生用方言读歌词,并尝试方言演唱
请注意下面几个字的 方 言 读音:
啊(ei) 出(qu) 颗(kuo) 唱(cang)
学(xio) 收(sou) 河(huo) 事(si) 歌(guo)
6、训练“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观察乐谱,“领”的旋律与“和”的旋律在旋律发展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7、争做小领唱
训练“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选出两个小领唱,其余学生配合“和”的部分。
8、交流唱完幸福哥的体会
好好学习,热爱家乡,将来建设家乡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凤阳花鼓》、《幸福歌》两首民歌,领略了江淮和荆楚地区不同的民歌风格和音乐文化。民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