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第4~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7~69“练习十一”第2、4、6、7、8、10、11、12、13、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
2.经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的复习巩固过程,体验类比、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回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四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平行四边形及梯形学具纸片、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汇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以及作高的方法,还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等。
师: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的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闯关”,你们有信心吗?
二、综合练习
1.第一关:基础练习。
(1)课件展示教科书P67“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先动手拼,拼完后小组内交流,相互学习。
(2)课件展示教科书P67“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标出上底、下底和高,再进行测量。
(3)课件展示教科书P67“练习十一”第6题。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纸片,先想一想怎么剪,再按自己的想法画一画,最后再剪一剪。
(4)课件展示教科书P69“练习十一”第11题。
学生先用学具纸片剪一剪,再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剪的。
【设计意图】前面两题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以及作高方法的复习,后两题是让学生通过“剪一剪”这一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为以后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2.第二关:能力训练。
(1)课件展示教科书P68“练习十一”第7题。
让学生边指边说这幅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再尝试用字母来表述。
【学情预设】学生尝试用字母来描述和表达学过的图形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达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图形中字母的排列顺序有序表达。
【设计意图】这一题要求学生从组合图形中找出学过的基本图形,目的是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用字母来表述图形,由此体会用字母描述更加简便清楚的优势。
(2)课件展示教科书P68“练习十一”第8题。
与同桌合作完成,一人读题,一人回答,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判断正误时,不管答案是否正确,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或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第(1)(2)小题意在考查学生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第(3)小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课件展示教科书P69“练习十一”第13题。
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一拼。
【设计意图】通过拼七巧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间的关系及图形特征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第三关:巩固提升。
(1)课件展示教科书P69“练习十一”第12题。
先想一想该如何画,再动手操作。
(2)课件展示教科书P68“练习十一”第10题。
分组测量、计算、填表。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计算、填表的过程,逐步发现并归纳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这一规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课件展示教科书P69“练习十一”第14*题。
引导学生分类,有序地数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从稍复杂的直观图中最大限度地找出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与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复习,在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目的是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主练习,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效率,又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
?作业设计
用七巧板拼一拼。
参考答案
(答案均不唯一)(1)① ② (2)④ ⑤ ⑥ (3)④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