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本单元例题的编排遵循整套教科书的编排思路: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在探究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相应的验算,让学生能在及时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体会验算的作用。最后通过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再次分析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1等。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此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够总结出计算的法则,但能理解其中的算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大量计算,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算理,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的法则。重点不在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要给学生经历法则形成过程留下空间。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逐步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通过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对运算法则的抽象与概括,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教学目标。
2.注重实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教学时要突出基本算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笔算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如果学生计算有困难,可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在教学“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以拿出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通过拆分后再减的形式,让学生经历退位的过程,体会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中将退位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多问“怎么算”“为什么要这样算”,逐步将学生对运算的认识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
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灵活选择计算策略的必要性,逐步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购物”“运货”等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体会到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如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精确计算解决,而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然后再进一步思考,估也要往大估才能保障完成要求,深入体会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1.加法
第1课时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6~37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39~40“练习八”第1、3、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三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和策略。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加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一次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导入新知识
1.做一做。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吗?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学情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也有学生会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熟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物种丰富,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主题图)
指导学生观察,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师:大家的知识面可真广!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有)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给单调的计算赋予了活力,为引出新课提供背景,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
二、利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师:观察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2: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3: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4:鸟类比爬行类动物多多少种?
……
师:同学们根据统计表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图中搜寻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意识。
(一)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1.尝试列式,独立解题。
师:现在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谁能告诉我,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你会列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271+122。
师: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计算出来,再一起交流各自的算法。
2.交流算法,表达算理。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学情预设】预设1:200+100=300,70+20=90,1+2=3,300+90+3=393。
预设2:1+2=3,70+20=90,200+100=300,300+90+3=393。
预设3:竖式计算。
指导学生重点交流竖式计算。
3.梳理算理,积累笔算经验。
师: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从个位写起,从个位开始加,数位对齐,横式写结果,写加号。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生共同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合理的情境导入与加法相关内容的计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尝试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再来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着重理解,加到哪一位,和就写在那一位上,也就是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探究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
1.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学生能列出算式271+31,鼓励学生自行尝试列竖式解答。
2.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师:你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呢?
【学情预设】
师: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
重点交流:十位上7+3=10,答案的十位上应该怎样写?百位上是2还是3?为什么?
【设计意图】万以内数的加法与之前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算理有相通的地方,但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需要教师引导。此环节重点在于十位上如何处理,让学生反复交流来体会,当十位满十,该怎么进位。进而发现,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算法。
3.计算271+903。
师:想一想271+903怎样算。
【学情预设】学生列竖式计算。
师:百位满十怎么办?(向千位进1)
(三)对比发现,归纳总结。
1.观察比较。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竖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三道算式展现了加法教学中的三种不同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回顾梳理,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
对比交流: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除了数位多少不同外,方法是一样的。
小结:(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万以内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三、知识应用,巩固算法
1.完成教科书P37“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相互订正。
(2)分析错例。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选择典型的进行评价。
师:看看错在哪里,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2.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1题。
(1)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2)完成后交流算法,注意细节。
3.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师:如果不笔算,能不能正确连线?
【学情预设】预设1:口算。
预设2:根据两个加数个位或百位上相加的和,估算后进行判断。
4.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第(1)、(2)题结果。规范表达方式。
(2)同桌交流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设计意图】“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题,让学生应用所总结的计算法则完成具体计算,进一步巩固法则,培养计算能力。“练习八”的第3题,进一步巩固算法,同时考查学生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培养学生的数感。“练习八”的第8题相对开放,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结合情境运用所学知识练习计算。通过错题展示与分析环节,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1)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笔算经验的基础上的,唯一的变化是满十的数位不再只是个位。所以要让学生理解,不管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学生对算理的接受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