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6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和复习教案(含反思和作业设计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6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和复习教案(含反思和作业设计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22 21: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5“整理和复习”,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厘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2.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能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进一步体验“归一”和“归总”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升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对本单元知识查漏补缺。
?教学难点
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归一”或“归总”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1.初步回顾。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整个单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简单回顾。
【学情预设】学生能简单地说出本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内容,但不一定能说得很详细很有条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自主构建,厘清脉络。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体系。
【学情预设】预设1:
预设2: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非常棒!
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整合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重难点,巩固提升
1.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方法回顾。
师:回顾一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练习巩固。
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师适时追问口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同时穿插着多位数加、减一位数和除法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应用。
2.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重点提炼。
完成教科书P75“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交流积中每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来的。
师:还记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吗?谁能说一说?
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把一位数写在多位数的下面,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2)典型练习,落实重难点。
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计算结果。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突出进位、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对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出现的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各种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方法的掌握。
3.复习解决问题。
(1)以题为例,整理方法。
完成教科书P75“整理和复习”第2题。
①学生读题后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②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③全班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学情预设】第(1)题:求一共可以坐多少个学生,就是200个2相加,用乘法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用口算的方法即可。
200×2=400(个)
答:一共可以坐400个学生。
第(2)题:求6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就是求6个136是多少,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比较困难,所以需要用笔算计算。
136×6=816(个)
答:全校6个年级一共有816个学生。
第(3)题:预设1:问从家到学校7分钟能走到吗,可以先算出7分钟走的路程,再和400米做比较。
65×7=455(米)
455>400,故从家到学校7分钟能走到。
预设2:问从家到学校7分钟能走到吗,不需要精确计算出结果,估算一下就够了。
把65看成60,60×7=420(米),420>400,故从家到学校7分钟能走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第(1)问时能很快反应用口算乘法的方法解决;解决第(2)问时大部分同学能意识到用笔算的方法解决,少部分同学因为懒于列竖式计算会直接口算,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解决第(3)问时一部分同学还是习惯于用精确计算解决,教师应在予以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使用估算的策略,并且估算更方便计算。
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④组织讨论:你认为口算、笔算、估算在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中,口算、笔算、估算都是重要的解题策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
(2)巩固“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1本书的高度,再求出30本这样的书有多高。
18÷3×30=180(毫米)
预设2:先求出30本书是3本书高度的几倍,再计算30本书有多高。
30÷3×18=180(毫米)
师:要求30本书的高度,先要求什么?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让学生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即先求出单一量,再根据数量求出总量。同时由于前后数量直接存在倍数关系,学生用倍数关系解决的,教师也应予以肯定,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巩固“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六”第6题。
①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学情预设】预设1:3×15÷5=9(个)
预设2:3×15=45(台)45÷5=9(个)
②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归纳“归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分析解答,建立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总量不变,需要先用乘法算出总量”的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六”第5题。
(1)猜测尝试,探究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计算,并将思考及计算的结果在小组之间交流。
(2)分析问题,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第二行数变大,学生可能会猜测是利用加法之间的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其结果。通过尝试会发现不存在加法之间的规律。
预设2:第二行数变大,学生可能会猜测是利用乘法之间的规律,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其结果。通过尝试会发现第一行的数都是乘4后得到第二行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前三组数的特征进行猜测或尝试,再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复习课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疑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和复习。在本节课中,学生能熟练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由于时间比较紧,处理的练习比较多,可能有些细节还没能到位,若能充分利用小组资源,集体评议,展示错例再订正,效果会更好。
?作业设计
一、列竖式计算。
69×8= 428×4= 408×6= 850×7=
二、购物。
1.买1顶帐篷比买6个医疗箱多花多少钱?
2.买1个望远镜的钱够买4个医疗箱吗?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小明买了3个皮球花去27元。如果买同样的8个皮球,70元够吗?
四、观察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9=27 33×9=297
333×9=2997 3333×9=29997
33333×9=( ) 333333×9=( )
3333333×9=( )
参考答案
一、552 1712 2448 5950
二、1.759-57×6=417(元)
2.50×4=200(元)
57×4>200,故200元不够。
3.买1个望远镜和1个医疗箱一共要多少钱?
200+57=257(元)
(答案不唯一)
三、27÷3×8=72(元) 72>70,不够。
四、299997 2999997 2999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