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生物与环境——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 生物与环境——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7-22 18: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澳大利亚野兔之灾
政府专门在一些水池里投放病毒药水并引诱野兔前来喝水。图中显示的就是一群野兔正在“政府药池”旁喝水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 汤寒芳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及其应用
思考题:
1.什么是种群?其概念有哪些要点?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和“S”型曲线可能的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
4、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对我们的生产实践有什么意义吗?
一、什么是种群
种群三要素:
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所有棉田中的蝗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单细胞藻类
D. 一个苹果园中的8棵苹果树
B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环境因素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加
气候、食物、被捕食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种群数量
时间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实例三: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示。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什么型?
食物充足
空间充裕
环境适宜
没有敌害
出生率>死亡率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
不能
在大自然中
食物有限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种间竞争
天敌捕食
环境阻力
自然界中常见的种群增长曲线?
自然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数量增长趋缓
“S”型曲线的形成:
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的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趋于稳定
A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
曲线形状象什么?
其种群达到基本稳定的数量值称为什么?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K值
*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J型曲线
S型曲线
特点
种群起始增长较慢,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个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倍数增长,又称“J”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段开始期后,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又称“S”型增长。
*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
形成条件
有无K值
环境资源无限
出生率>死亡率
环境资源有限
死亡率>=出生率
“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J”型曲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为什么现在要通过建立保护区来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我国自1995年起在东海、黄海和渤海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9年又在南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如要控制虫害的数量,应在“S”型曲线上的哪一点进行干预?
*
例3:右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
是在迁入 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
增大是在迁入后 年开始的。
(4)既要获得较多的捕获量,又要使该
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
d
b
2
6
b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提高环境容纳量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鱼类的捕捞
A
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3.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有害动物的防治——降低环境容纳量
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大环境容纳量
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略比1/2值多时最好,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潜伏期(1/2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