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课件(25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2 20: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话《盘古开天地》,认识了巨人盘古;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神话,去认识一个女娃。这个女娃化作精卫鸟,往返在西山和东海之间,想把大海填平。她的精神意志被世人敬仰。
我会认
帝王 少女 名曰
溺水 往返


shào
yuē

fǎn
多音字

shǎo
shào
____( )
____( )
少年
多少
这个帅气的少( )年很内向,所以没有多少( )朋友。
shǎo
shào
我会写





我会写

yuē
组词:名曰 古人曰
不要写成“日”,写得扁一些。
易写错

xián
组词:衔着 衔接
这里是“钅”。
易写错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了女娃在东海溺亡之后化为精卫鸟立志填海的故事。
整体感知
2.请用文中句子来回答: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书名。 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书中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课文讲解
齐读课文题目,思考:你知道课文题目的出处和意思吗?
出处
精卫 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唤女娃,在东海溺水而亡后化作精卫鸟,经常街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
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介绍了女娃的身份。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小女儿。

思考:课文中的“少女”与我们现在说的“少女”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的“少女”指的是最小的女儿,现在说的“少女”指的是年轻的女孩儿。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介绍女娃在东海的遭遇: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死在东海里回不来了,化成了精卫鸟。
游:游玩;于:在
溺水
回来
因此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介绍女娃变成精卫后执着填海的行为: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块,想把东海填平。

填塞
“常”说明了精卫的行为是经常性的,表现了它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思考:这句话中的“常”字表现了精卫的什么精神?
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思考: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为什么?
有关锲而不舍精神的成语或谚语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识拓展
精卫填海
课文结构
身份——炎帝之少年
名字——女娃
遭遇——在东海溺亡
结局——填充东海
矢志不渝
锲而不舍
这篇课文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溺亡在东海中之后,化为精卫鸟,常常衔石子和木头想填平东海的故事,表现了精卫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主题
一、解释下面加红的词语。
随堂小练
1.炎帝之少女。( )
2.溺而不返。( )
3.故为精卫。( )
4.以堙于东海。( )
最小的女儿
溺水,淹没
因此
填塞
二、解释下面的古文。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死在东海里回不来了。
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块,想把东海填平。
三、回答问题。
我们从精卫的身上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我们可以从精卫的身上学到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解析
解析:本文是文言文,注意朗读停顿。朗读节奏划分如下: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街/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熟读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解析: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她喜欢去大海里玩耍。但是有一次,她在大海里游泳溺死了。于是,她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常常从西山衔来石子或木枝,想把东海填平。
3.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解析:精卫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和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