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石头》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不怕困难的精神。让学生从色的感受上,体会对比与协调所体现的不同效果。可以采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要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石头绘画中去。
教学目标:
抓住石头的形状、色彩、机理、质地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感受石头造型艺术的魅力。
从不同角度观察石头,尝试用夸张、变形等绘画手法进行添画,利用生活中其它材料进行装饰,把单块石头表现成动植物等艺术形象。
增强热爱大自然、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石头的形状和特点,大胆想象,进行添画或组合,创作一件石头艺术品。
教学难点:抓住石头的形状、色彩、机理、质地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丙烯颜料、画笔、石头、胶水、调色盘、勾线笔等(学生)
多媒体课件等(教师)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猜一猜,引发联想
以带学生旅游的形式出示桂林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在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联想到河边吸水的大象。出示福建崇武龟形礁石,让学生想一想这块石头像什么?学生发言后出示“天下第一龟”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与人工雕琢的融合之美。
活动2【讲授】二、欣赏作品、师生交流
1、玩一玩,初步感受:
请学生玩一玩石头,边玩边观察石头的特点,包括石头的形状、肌理、质地、颜色等方面,观察后汇报交流,初步感受石头的特点。
2、引一引,示范启发:
教师在同一块石头的正反面分别画草莓和一只兔子,边画边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要画什么?同时揭开课题,告诉学生,在石头上画上画就赋予了它生命,石头好像会说话似的,教师展示石头画作品,增加学生直观感受。
3、说一说,作品欣赏:
课件出示同龄人石头画作品图片2组,学生欣赏后说说最喜欢哪一组及喜欢的理由。在师生交流中逐渐使学生认识到画好石头画的关键不但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借助石头的特点,巧借外形,依据石头的外形和凹凸等产生联想,让石头本身的特点和石头上的画相互融合。
欣赏同龄人作品后,请学生再次观察教师刚画的草莓和兔子,进一步具体讲解教师是如何结合石头特点进行想象创作的,让学生逐渐领会到结合石头特点的作品更美更吸引人。
活动3【活动】三、学生试画、美化作品
1、试一试,依形想象:
请学生根据石头形状、肌理、凹凸等特点,展开想象、相互讨论,并较快的勾出外形。教师稍加点评。
2、老师示范如何使用工具和上色方法。
3、用一用,废旧物品:
教师示范给女孩石头画制作戴上一顶帽子,并通过欣赏相关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合理选择使用废旧材料会让作品更生动、更有趣。
活动4【练习】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1、做一做,学生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让学生根据石头特点进行添画上色和美化装饰。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评一评,作品展示:
学生互评作品:说说最喜欢的作品及理由,教师结合石头画创作的要点(巧借外形、装饰美化)进行点评。
活动5【作业】五、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出示多块石头组合的作品,提示学生可以在课外试着进行创作,以美化生活增加情趣。并通过欣赏与石头相关的工艺品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明白虽然石头很普通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且传承我们的文化。
2.最后学生齐读罗丹名言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