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6~9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
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独立探究。
①读题,理解题意。②自主分析实际情况。③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运用长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甲: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
5×3.5×2+3.5×3×2+5×3
=35+21+15
=71(平方分米)
学生乙: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5×3.5+5×3+3.5×3)×2-5×3
=(17.5+15+10.5)×2-15
=43×2-15
=86-15
=71(平方分米)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各自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分别表示什么,确认计算结果。
3.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不一定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需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哪些物体是求5个面或4个面的总面积。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出示图)
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并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的几幅图(牙膏盒、金鱼缸、火柴盒等)的观察,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指名读题,并说说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这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分别求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自由读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并回答:教室的地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之后,还应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二最后面的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教后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学会了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