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3 08: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光耀门楣,为了前程富贵,还是为了开阔眼界?一百多年前,一位伟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让我们走进课文来听一听伟人的回答吧!
我会认
崛起 模范 魏国 清晰
效果 淮河 迷惑 训斥
jué
fàn
wèi

xiào
huái
chì
huò
我会写




怀








我会写

zàn
组词:称赞 赞美
注意两个“先”的写法。
易写错


组词:疑问 怀疑
不要多写“丶”。
易写错

huò
组词:困惑 迷惑
不要少写“丶”。
易写错

chì
组词:训斥 斥责
不要少写这一“丶”。
易写错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若,好像。
若有所思:
词语理解
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疑惑不解:
远大的志向。
抱负:
造句: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抱负,便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沉闷抑郁。
沉郁:
造句:这个小男孩总是一副心绪沉郁的样子。
引起事故;闹事。
造句:这次事故的肇事车辆已经被警察扣押了。
肇事:
相同点
不同点
左顾右盼
都有往旁边看的意思。
向左面瞧瞧,向右面看看,形容仔细观看或者犹豫不决,有时也形容自得的样子。
东张西望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1.那个小女孩在门口( ),好像在等人。
2.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定不要( )。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近义词辨析
1.新学年开学,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整体感知
2.周恩来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思考:面对魏校长的问题,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说明了魏校长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庄重的,值得讨论的。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写出周恩来回答问题时的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神态描写,表现了周恩来默不作声、陷入沉思的样子。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杯!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这段话对魏校长进行了心理和语言描写,把这个孩子的年龄和志向作对比,表现了这个孩子抱负的远大和胸怀的博大,也形象地写出了他对自己听到的回答难以置信的样子。
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撼,侧面写出周恩来志向的远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魏校长的神态和语气表现了他对周恩来的回答赞许有加,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对周恩来大加赞赏。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这句话用了设问的形式,介绍了回答问题者的身份。设问是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能达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效果。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写一写:你能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吗?
你也许以为植物都是不能运动的吧? 不是。有的植物不但能够运动,而且还会“跳舞”呢!
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呢?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伯父说的话和叹气,表现了他对中华不振,中国人没有尊严的社会现实感到很愤懑和无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说明了伯父的话和表情对周恩来产生了心灵上的影响和撼动。
朗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思考:周恩来偷跑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目睹了什么?立下了什么志向?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说明了在中华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人完全没有地位,连自己的巡警局也不帮自己。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紧握着事头”写出了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然而由于中华不振,大家只能用言语来安慰受害者,这句话用了反问的语气表现了对中华不振的无奈。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受外国人的欺负,生活得没有一点尊严和权力,让周恩来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刻的认识。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写出了周恩来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方法,这个问题像火一样燃烧着,刺痛了他,提醒着他不忘民族大业的实现。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读书名言
1、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2、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3、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4、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8、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知识拓展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课文结构
耳闻中华不振: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
目睹中华不振:看到妇女亲人被外国人轧死却遭到训斥
立志振兴中华:拯救祖国和人民
国立才民强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在目睹了中国人因为国家贫穷受人欺凌的社会现实之后,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远大的志向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主题
一、划去括号内书写错误的汉字。

严 (肃 萧) 清 (晰 析) 胸(坏 怀)
(租 祖)界 (疑 颖)惑 训(斥 诉)
随堂小练
二、选词填空。
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之后,同学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恩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
为明理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洁白的雪花像飘飘扬扬的柳絮一样漫天飞舞。
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习题解析
解析:课文一共讲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周恩来被伯父告诫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初次听到“中华不振”;周恩来背着伯父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亲眼看见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却反遭训斥,认识到“中华不振”的国情下中国人民受到的屈辱;在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随伯父去奉天玩儿,被伯父告诚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周恩来询问伯父原因,伯父叹气,说因为“中华不振”。后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一起去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妇女在巡警局门口哭,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却受到巡警的训斥,围观的群众也无能为力,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周恩来的心,让他明白了在“中华不振”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多么悲惨。如何让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成为他苦苦思索的内容。在魏校长问出“为什么而读书”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解析: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而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丰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
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民不聊生,过着屈辱的生活。周恩来看到国家穷弱、民生凋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中国人受欺负的种种现象,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3.小练笔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解析:为了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距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努力读书,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各民族人民,各地区人民都能过上幸福文明的新生活。
课后作业
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查找有关周恩来少年读书时代的故事,一起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