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3 09:21: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
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
1.结合“任务一
学习鉴赏”明确本单元阅读诗歌的策略。
2.怎样读古诗词?
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3.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词”。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2.相关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预习任务
1.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
2.集合注释弄清“词”意,做好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在书上作上批注,把喜欢它的理由说与大家分享。
示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赏析:“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上句的“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莽莽(
)(

分外(

妖娆(

折腰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


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是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作者是_______(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家和______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____人,______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极强,充满革命豪情,誉满海内外。
3.这首词可分为上下两阙,我能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动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下阕中提到了很多历史英雄,请对其中感兴趣的某一历史人物作简单介绍。
【课中导读】
一、朗读技巧[停顿与重音](文中标记)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口译全词。
2.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明确:
三、课文品读
(一)品读上阕
1.上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2.逐层理解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明确:
③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
明确:
④“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
(二)品读下阕
1.下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2.逐层理解下阕。
①说说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必做)
明确:
2.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请选取一二处,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修辞——
【资料助读】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词的上片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见前一题)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4.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明确: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
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课后导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3.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4.“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风骚”在词中指的是????????????????????,与它同义的还有“?????”一词。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7.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其中,将“??”与“??”对比,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的豪情壮志。
8.“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9.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
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
1.结合“任务一
学习鉴赏”明确本单元阅读诗歌的策略。
2.怎样读古诗词?
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3.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词”。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2.相关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预习任务
1.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
2.集合注释弄清“词”意,做好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在书上作上批注,把喜欢它的理由说与大家分享。
示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赏析:“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上句的“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莽莽(
)(

分外(

妖娆(

折腰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


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是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作者是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极强,充满革命豪情,誉满海内外。
3.这首词可分为上下两阙,我能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动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下阕中提到了很多历史英雄,请对其中感兴趣的某一历史人物作简单介绍。
【课中导读】
一、朗读技巧[停顿与重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口译全词。
2.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三、课文品读
(一)品读上阕
1.上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分三层:
第1层(从开头到“万里雪飘”):总写北国壮丽雪景。
第2层(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3层(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2.逐层理解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答案示例:从总写的角度描写北方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答案示例:“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③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
答案示例:不可以。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④“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答案示例:“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二)品读下阕
1.下阕可分几层?请在书上作标注,并写出每层大意。
分三层:
第1层(前两句):承上启下。
第2层(中间七句):评论古代帝王。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赞美当代英雄。
2.逐层理解下阕。
①说说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示例: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惜”字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叹息、惋惜,委婉准确,有贬有褒。
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答案示例:“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答案示例: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必做)
答案示例: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上阕: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
下阕: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3.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请选取一二处,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动词——封、飘、望、舞、驰;引、惜、输、逊、识。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
……
【资料助读】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词的上片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见前一题)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4.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
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课后导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3.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4.“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风骚”在词中指的是????????????????????,与它同义的还有“?????”一词。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7.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其中,将“??”与“??”对比,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的豪情壮志。
8.“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9.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参考答案: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国风》《离骚》文学才华文采
5.D
6.D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往?
今?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8.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
9.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