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
1.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用于情感表达和抒发的常用技巧。舞者的手有规律的振动传导至袖子上,给人营造出一种“行云流水”的美感,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机械波的传播。在xy平面内有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为1m/s,振幅为4cm,频率为2.5Hz。在时刻,P点位于其平衡位置上方最大位移处,则距P为0.2米的Q点( )
A.在0.1秒时加速度最大 B.在0.1秒时的速度最大
C.在0.1秒时的速度向下 D.在0到0.1秒时间内的路程是8cm
2.如图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间距均为1.0m的六个质点a、b、c、d、e、f均静止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一列简谐横波以2.0m/s的速度水平向左传播,t=0时到达质点a,质点a开始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t=1.0s时,质点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则在4.0s<t<5.0s这段时间内( )
A.质点c保持静止 B.质点f向下运动
C.质点b的速度逐渐增大 D.质点d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3.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图甲中质点Q运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时,质点P刚好经过平衡位置。图乙为质点P从此时刻开始的振动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波的波速为40m/s
B.质点P的振幅为0
C.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D.Q质点在0.1s时的速度最大
4.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0月8日公布,有一半的奖金归属了一对师徒——瑞士的天文学家MichelMayor和DidierQueloz,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由于行星自身不发光,所以我们很难直接在其他恒星周围找到可能存在的系外行星,天文学家通常都采用间接的方法来侦测太阳系外的行星,视向速度法是目前为止发现最多系外行星的方法。行星自身的质量使得行星和恒星围绕着他们共同的质量中心在转动,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就有可能看到行星引力对于恒星的影响。在视线方向上,恒星受行星引力作用,时而远离时而靠近我们,这种细微的摇摆反应在光谱上,就会造成恒星光谱不断地红移和蓝移。我们称这种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为视向速度法。结合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转动的恒星和行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恒星和行星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B.在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转动的恒星和行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由于恒星质量大,转动半径小,所以恒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比行星的周期小
C.若某恒星在靠近我们,该恒星发出光的频率将变高,因此接收到的频率就会变高,即恒星光谱会出现蓝移
D.若某恒星在远离我们,该恒星发出光的频率不变,但我们接收到的频率会比它发出时的频率低,即恒星光谱会出现红移
5.2019年10月30日在新疆喀什发生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 km。如果该地震中的简谐横波在地壳中匀速传播的速度大小为4 km/s,已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刚好传到x=120 m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波传到x=120 m处开始计时,经过t=0.06 s位于x=360 m的质点加速度最小
B.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源迁移到地面需要经过3 s时间
C.波动图像上M点此时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动能在变大
D.此刻波动图像上除M点外与M点位移大小相同的质点有7个
6.一列简谐横波,在t=0.6s时刻的图像如图甲所示,此时P、Q两质点的位移均为-1cm,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B.这列波的波速是50m/s
C.从t=0.6s开始,紧接着的Δt=0.9s时间内,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4cm
D.从t=0.6s开始,质点P比质点Q早0.4s回到平衡位置
7.如图所示,用橡胶锤敲击音叉,关于音叉的振动及其发出的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
B.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波频率增大而增大
C.音叉周围空间声音强弱的区域相互间隔
D.换用木锤敲击,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8.如图所示,位于介质I和Ⅱ分界面上的波源S,产生两列分别沿x轴负方向与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波。若在两种介质中波的频率及传播速度分别为f1,f2和v1、v2,则( )
A.f1=2f2 B.f1=f2
C.v1=2v2 D.v1=v2
9.如图甲所示,O点为振源,OP=s,t=0时刻O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产生向右沿直线传播的简谐横波.图乙为从t=0时刻开始描绘的质点P的振动图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t=0时刻,振源O振动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
B.t=t2时刻,P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C.t=t2时刻,O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D.这列波的频率为
E.这列波的波长为
10.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传播,在t=0时刻刚好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已知波源的振动周期T=0.4s,A、B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相距2m。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振源在A处,则P质点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需要0.1s
B.若振源在A处,则P质点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需要0.3s
C.若振源在A处,则P质点比Q质点提前0.06s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
D.若振源在B处,则P质点比Q质点滞后0.06s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
E.若振源在B处,则Q质点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到达图中P质点所在位置
11.关于机械振动、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竖直方向上做受迫振动的弹簧振子,稳定后其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B.做简谐运动的单摆,其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大
C.在简谐运动中,介质中的质点在周期内的路程一定是一个振幅
D.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相遇区域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E.简谐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12.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0.4m
B.从图示时刻开始,质点b比质点a先到平衡位置
C.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产生稳定的干涉条纹,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50Hz
D.若该波传播中遇到宽约3m的障碍物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13.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
B.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
C.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所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低于他所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
D.来自某遥远星系上的某种原子光谱,与地球上同种原子的光谱相比较,光谱中各条谱线的频率均变小,说明该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14.如图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波源位于坐标原点,已知当t=0.5s时x=4cm处的质点第一次位于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波的波速为5cm/s
B.此波的频率为1.5Hz
C.波源在t=0时运动速度沿y轴正方向
D.t=0时波源振动已经历0.6s
E.x=10cm的质点在t=1.5s时处于波峰
15.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1=0.1s时刻的波形图,M、N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和(-7,0)。已知t2=0.3s时,M处质点第一次出现在波谷位置。
(ⅰ)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多大?
(ⅱ)当N处质点第一次出现在波峰位置时,M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16.某波源S发出一列简谐横波,S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P、Q两质点,它们到S的距离分别为=45m、=55m.已知P、Q两质点开始振动的时间差Δt=1s.求:
①该波的波速大小和波长λ;
②波从波源传播到质点P的时间和波从P传播到Q的过程中质点P振动的路程s.
17.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该时刻质点A振动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且A经0.25s第二次位于波谷位置.求:
①这列波的周期、波速和传播方向.
②以t=0开始计时,写出质点P的振动方程.
③面出t=0.55s时OB间的波形图.
18.在某介质中波源A、B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它们相距d=20m,t=0时二者同时开始上下振动,A只振动了半个周期,B连续振动,它们的振动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两波经过10s相遇,求
①波源乙振动的表达式;
②在t=0到t=16s时间内从A发出的半个波在前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乙波波峰的个数。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BCD.简谐波的周期
波长为
Q点距离P点为
两点的振动情况总是相反,时刻P点位于其平衡位置上方最大位移处,在时P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则在时,Q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速度最大,加速度为0,在0到0.1秒时间内的路程Q点通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振幅,即,ACD 错误B正确。
故选B。
2.B
【解析】
由题意,周期T=4s,则波长
A.t=4s内波传播的距离为
波由a传到c的时间为1s,则质点c在
时间内已经开始振动,故A错误;
B.在t=4s时,f点波峰,t=5s时f平衡位置,则在时间内,f向下运动,故B正确;
C.在这段时间内,b点可能向上向平衡位置运动,速度逐渐增大;也可能向上向波峰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故C错误;
D.在这段时间内,d点可能向下向波谷运动,加速度逐渐增大;也可能由波谷向平衡位置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AC.根据题意可知,图乙为质点P从此时开始的振动图像,得出质点向下振动,则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为x轴负方向传播,再由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可知,波速
故A错误,C正确;
B.振幅为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由图乙可知,质点P的振幅为20cm,故B错误;
D.周期为0.2s,经过0.1s即半周期,质点Q振动到波峰位置即速度为0,故D错误。
故选C。
4.D
【解析】
AB.双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它们各自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恒星和行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周期相同,则
可得
由于恒星与行星质量不同,则轨道半径不同,由公式可知,恒星和行星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同,故AB错误;
C.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若某恒星在靠近我们,该恒星发出光的频率不变,但我们接收到的频率会比它发出时的频率,即恒星光谱会出现蓝移,故C错误;
D.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若某恒星在远离我们,该恒星发出光的频率不变,但我们接收到的频率会比它发出时的频率低,即恒星光谱会出现红移,故D正确。
故选D。
5.B
【解析】
A.根据图像可知,波长为60m,波速为4km/s,所以可得周期为0.015s,0.06s的时间刚好是整数个周期,可知横波刚传到360m处,此处质点开始从平衡位置向-y方向运动,加速度最小,A正确,不符题意;
B.波在传播的时候,波源没有迁移,B错误,符合题意;
C.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右,所以根据同侧法可知,波动图像上M点此时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动能在变大,C正确,不符题意;
D.过M点作水平线,然后作关于x轴的对称线,可知与波动图像有7个交点,所以此刻波动图像上除M点外与M点位移大小相同的质点有7个,D正确,不符题意。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6.D
【解析】
A.由乙图读出t=0.6s时刻质点A的速度方向为沿y轴负方向,由甲图判断出该波的传播方向为沿x轴正向,故A错误;
B.由甲图读出该波的波长为λ=20m,由乙图得周期为T=1.2s,则波速为
v= m/s=m/s
故B错误;
C.因为
t=0.6s时质点A位于平衡位置,则知经过,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
故C错误;
D.图示时刻质点P沿y轴正方向,质点Q沿y轴负方向,此时PQ两质点的位移均为-1cm,故质点P经过回到平衡位置,质点Q经过回到平衡位置,故质点P比质点Q早
回到平衡位置,故D正确。
故选D。
7.AC
【解析】
A.根据音叉振动发出声波的原理可知,音叉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故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故A正确;
B.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不会随波的频率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音叉振动发音时两个叉股是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它们产生的波发生干涉,所以音叉周围空间声音强弱的区域相互间隔,故C正确;
D.音调与音叉的材料有很大关系,音叉材料没变,所以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没变,而换用木锤敲击时没有缓冲减震作用,音叉振幅较大,所以音叉的响度较大,故D错误。
故选AC。
8.BC
【解析】
同一波源的频率相等,所以有,从图中可得,故根据公式可得,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9.ADE
【解析】
P点的起振方向与O点起振方向相同,由乙图读出t1时刻,P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即P点的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则t=0时刻,振源O振动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故A正确.由图乙振动图象看出,t2时刻,P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故B错误.因不知t1与周期T的倍数关系,故不能判断t2时刻O点的振动情况,故C错误.由乙图看出,周期T=t2-t1,所以;故D正确.由乙图看出,波从O点传到P点的时间为t1,传播距离为s,则波速为,则波长为,故E正确.故选ADE.
10.ACD
【解析】
AB.若振源在A处,由图可知,B质点刚好起振,且起振方向向下,则各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均向下,所以P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需要
A正确,B错误;
C.若振源在A处,P质点比Q质点先到达波谷位置,提前的时间等于波在PQ间传播的时间
C正确;
D.同理,若振源在B处,Q质点比P质点先到达波谷位置,提前的时间等于波在QP间传播的时间
D正确;
E.介质中质点并不会随波迁移,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两侧振动,E错误。
故选ACD。
11.ADE
【解析】
A.系统做受迫振动,振动稳定后,系统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A正确;
B.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可知
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振动频率与质量无关,B错误;
C.在简谐运动中,介质中的质点在周期内的路程不一定是一个振幅,与质点的起始位置有关,只有起点在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时,质点在周期内的路程才一定是一个振幅,C错误;
D.根据形成稳定干涉的条件知,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相遇区域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故D正确;
E.简谐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波的频率无关,故E正确。
故选ADE。
12.AC
【解析】
A.由题可知,该横波
,
则其周期为
所以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01s质点a振动半个周期,即其通过的路程为
故A正确;
B.由已知条件可知,该列波向右传播,质点a需要经过个周期回到平衡位置,质点b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时间大于个周期,所以质点a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故B错误;
C.该列波频率为
两列波要产生稳定的干涉条纹,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频率相同,一个是有不变的相位差,故C正确;
D.机械波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要求波长与障碍物的尺寸差不多或更小,而该波波长为4m比障碍物的尺寸大,所以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C。
13.BD
【解析】
A.多普勒效应说明观察者与波源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波频率会发生变化,但波源的频率不变,故A错误;
B.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故B正确;
C.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所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乙车相对与甲车在靠近甲车,所以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变大,而乙车中的旅客与乙车相对静止,所以他所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不变,故C错误;
D.来自于遥远星系上的某种原子光谱,与地球上同种原子的光谱相比较,光谱中各条谱线的频率均变小,根据多普勒效应特点,说明该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根据
可知光谱中各条谱线的波长均变长(称为哈勃红移),故D正确。
故选BD。
14.ADE
【解析】
A.由图可得,t=0时平衡位置为1.5cm质点处于波谷,t=0.5s时,x=4cm处的质点第一次位于波谷,则有
故A正确;
B.根据
那么频率
故B错误;
C.由波的传播方向沿着x轴正方向,依据上下波法,则波源在t=0时,运动速度沿y轴负方向,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正好是波长的一个半,而周期为0.4s,因此此时波源振动已经历0.6s,故D正确;
E.当t=0时,x=2.5cm质点处于波峰,而波峰传播x=10cm的质点的时间为
故E正确。
故选ADE。
【点睛】
此题是机械波的传播问题,考查波长、波速及周期的关系,掌握由波的传播方向来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的方法:上下波法、同侧法等。
15.(1) (2)
【解析】(ⅰ)M点与最近波谷的水平距离为s=4m,所以波速为
(ⅱ)根据图象可知,该波波长,该波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为
t1时刻后经时间M处质点开始振动,则
t1时刻后经时间N处质点第一次出现在波峰位置,则
此时M处质点已振动
则当N处质点第一次出现在波峰位置处,
M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
点睛:本题要能由波的传播方向来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运用波形平移法求波速,掌握由质点的振动情况来确定周期.
16.(1) , (2) 12cm
【解析】
①该波的波速为
该波的波长为:λ=v/T,其中由图可知周期T=2s
解得:v=10m/s,λ=20m
②波从波源传到质点P的时间:
由于波从P传播到Q所需的时间即为,故:s=2A=12cm.
17.(1)0.2s;0.4m/s,沿x轴正向传播(2)y=10cos10πt(3)如图;
【解析】
(1)t=0时刻质点A振动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可知波沿x轴正向传播;因A点经0.25s第二次位于波谷位置,可知,解得T=0.2s;;
(2)因A=10cm,,则以t=0开始计时,写出质点P的振动方程为:y=10cos10πt(cm)
(3)t=0.55s=2T,则此时原点处的质点在最低点,此时OB间的波形图:
点睛:此题要理解波的图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能把质点的振动和波的传播过程结合起来,知道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利用波形的平移或上下坡法是研究波动图象常用的方法.
18.(1) (2)6个
【解析】(1)由振动图线可知,波源乙振动的表达式.
(2)两列波的波速相同,相遇经过距离均为10cm,则v=s/t=1m/s;
对于乙波:λ=Vt=2m;
在t=10s甲乙相遇时甲波前沿与乙波峰相距s1=3λ/4=1.5m;
在t=16s时甲波传播的距离为s=vt=16 可见遇到的波峰个数为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