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创设的是小朋友打乒乓球的情境,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学习1-6的乘法口诀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编写口诀的经验,能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加以运用。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仍存在个体差异,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口诀表了,但也有个别学生5以内乘法口诀还不够熟练。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我甘当配角,力求体现“让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新知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自己探索口诀求商的多种算法,并在多中选优。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受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教学难点:
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口诀求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第一关:补充口诀。
指名口答。
第二关:看口诀说乘法算式。
学生开火车答题。
第三关:看着积想口诀。
指名答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教学例题。
(1)交流得出: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
(2)列式,指名说一说。 8÷2=?
(3)探索计算方法:
①借助学具摆一摆。(学生摆学具,教师巡视。)
②小组讨论:不用学具操作,还可以怎样想8÷2的得数?
小组讨论之后,分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算法。
(4)说明:想“几个2是8”或“8里面有几个2”时,都可以想2×( )=8这道算式。进而得出: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
(5)请学生把用口诀求“8÷2”商的思考过程再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6)指名说说用口诀求“8÷2”商的思考过程。
3、将例题进行改编之后让学生尝试答题。
改编后的题目为:8个人打球,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学生尝试答题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尝试练习。( “试一试”的题目)
10÷2= 12÷3=
(1)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然后指名汇报答案。
(2)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答案。
(2)提问每组题中填写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口诀有什么关系?在做“4÷2=?”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题。
(1)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2)提问: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给学生3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评选出“计算小能手”。
4、“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图意。
(2)指名说算式、计算方法和口诀。
5、“想想做做”第5题。
(1)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看懂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吗?
(2)学生独立完成把其他几幅图上的数填完整。
四、全课小结,深化认识。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本领呀?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
8÷2=( 4 )(组)
想:二( 四 )得八,商是( 4 )。
答:分成4组。
8个小朋友,每4人一组,分成几组?
8÷4=( 2 )(组)
答:分成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