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捏器皿》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泥工练习类的课程,它是学生初步接触陶泥,要求学生感受陶泥的特性,进而运用捏、团、搓、拍等技法制作简单的器皿,体会创作的乐趣,为以后的陶泥造型创作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陶瓷的历史、发展、种类,感受陶瓷的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玩泥巴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3、体会造型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并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用不同线来表现泥捏器皿的外形和花纹。
教法:情境教学法和演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情境
学法:以感受观察体验为重点,进行自主与合作交流为主,以此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陶泥、工具刀、垫纸、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牙签小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学生们按小组坐好,检查材料的准备情况,整理好整齐地摆放在桌角。
情景设置,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考考你们英语。
生:(惊讶地)啊?
教师板书: China?
问: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地)中国!
师:对极了。那谁知道“China”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生:(面面相觑)不知道。
师:是陶瓷。
生:(疑惑地)啊?
师: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一千多年前,中国已经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当中国的瓷器经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被运送到欧洲各国,立刻收到外国朋友们的喜爱。他们对陶瓷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色彩之美等等十分着迷。他们也特别佩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勤劳能干,所以他们就把中国称做“瓷器之国”——“China”。许多外国人认识中国就是从认识陶瓷开始的。
(设计意图:了解陶瓷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知识的情感。)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课下收集的有关陶瓷的知识,对陶瓷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师:既然外国朋友都这么喜欢中国的陶瓷,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你知道那些关于陶瓷的知识?
生:景德镇的陶瓷非常著名,是我国的瓷都。
生:我知道唐三彩是一种很珍贵的瓷器。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其实我国古代有更多精美的陶瓷设计,请看大屏幕。
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鉴赏形式之美,造型之美。
师:播放课件2
师:同学们首先看到的是半山类型陶器,主要是陶罐和陶盆。为了使用方便,它们的腹部都是膨大的。陶罐是有肩、小口,大多有耳,便于运水和储水。陶盆则无肩无颈、大口,便于煮饭和饮食。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陶罐上的花纹像什么?
(学生一下子好像发现了什么,积极地举手)
生:有的像渔网、有的像水波纹、还有的像跳舞的小人儿。
生:还有的像小青蛙。
生:还有的像水里的漩涡。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陶器上的这些线条就是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描绘。人们观察到小石子扔到水里激起的波纹很好看,就把它描绘在陶器上;看到渔网上的网格很好看,就把它描绘在陶器上;发现人们舞蹈的姿势很优美,也把它描绘在陶器上……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陶瓷的外形和花纹。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器皿的外轮廓线的平直弯曲给人带来的视觉变化,还要重点地把构成图案的线条抽出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线的不同状态,线的不同组合变化。)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的图片,看看这些陶罐陶盆在造型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想不想制作一个精美的器皿呢?你们知道制作的方法吗?老师给大家展示以下制作法(播放课件)
教师板书三种制作方法,学生明确使用的方法
学生大胆表现,教师深入指导
1、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给学生以信心,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
2、指导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轻易否定,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器皿外形花纹。
3、及时表扬思路新颖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努力。
(五)评价
1. 自评: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是用哪种方法制作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 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 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师:这节课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你收获了什么?
师:回家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加精美的器皿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泥捏器皿
制作方法:手捏法 盘泥条法 泥板成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