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3 14:47:33

文档简介

内江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123、457、10、1112141718、19)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阔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不久前,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疲物资上所写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
域,风月冏天”等诗句引起人们热议。随肴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国内疲惰趋于平缓
中国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在中国捐助給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也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如在
後助意大利的物资包装箱上,就写有明代学者李日华赠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句“云海
荡朝日,春色
”;援助卬度的物资上所写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一句,实际上出自
玄奘法师《题尼莲河七言》一诗。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
感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诗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志
为了拉长这些语言,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可见,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
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
《论语》中曾经记載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巳经将
读诗视作某种标准。从孔子曾经編纂《诗经》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中不难发现,这
种标准既是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亦是审美标准。《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
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
诗歌体味这里的风俗。
可见,这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
民之间的互动。曾经被統治者处以酷刑的司马迁则在《报任安书》中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
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
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丧达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论》中专作《论文》一篇,将文提升到
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然如曹丕所说,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
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
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再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
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
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这是“自然之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内江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不学诗,无以言”与"把写诗当作抒情手段”的论述错。原文语句是:“‘不学诗,无以
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
2.C(文中没有“比喻论证”。)
3.B(文中只有曹丕《典论》中论述诗文作用的内容,并无曹丕诗歌风格“耿介多气”或“飘逸多
才”的信息。)
4.C(“合餐、互相夹菜等行为是造成食源性疾病交叉感染传播的主要形式”错
5.B(“就能改变人们不良的公共生活习惯”错。原文是“现在推出分餐制,要改变人们的生活
习惯”。)
6.(6分)①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
态安全。②改变传统饮食习惯,在公共场合自觉实行个人分餐,维护社会共同秩序。③坚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搞好个人卫生防护。(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7.C“是因为母亲以为是老毛病发作了,并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癌”错,这应该是母亲害怕“我”担
心和再次陷入绝望而在"我”面前的掩饰,是母亲的良苦用心
8.(6分)对于自然界来说,春天的到来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春天却不是自然
到来的。(2分)春天的蓬勃生命力感染了“我”,让“我”心中有了希望,对我来说是神圣的。
(2分)母亲的给了“我”勇气,给了“我”战胜厄运的信心,让“我”重新站起来,这是一种比自
然更神圣伟大的力量。(2分)
9.(6分)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2分)点明主旨,借布莱希特的“我死了后,鸟
还活着,在树上,婉转鸣叫”,表达一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旷达;(2分)与第一段的绝望形成鲜
明对比,突出文章主旨。(2分)
10.C(标点符号形式: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群贼豺
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11.B(陟:提升官职。)
12.C(根据原文,江东政权刚建时,农桑之事恰恰是得不到治理,才有熊远建言皇帝躬耕帝藉
率先垂范。)
13.(10分
(1)(5分)修复园陵,是最孝顺的事;讨伐逆贼,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拯救国家,是最符合道
义的事;体恤遗民,是最仁义的事。(得分点:“也”(判断句)“顺”“遗黎”,3分;句意,2
分。)
(2)(5分)您是有明德茂才的皇亲,国家要仰赖于您。现在杜弢在湘川像聚虫蚁一样聚
众,连年征伐,百姓疲劳不堪。(得分点:"社稷是赖”"蚁聚”“比岁”,一词1分;句意,2
分。)
14.C(颈联的上句描绘的是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实景,而非想象之景。)
15.(6分)①都运用对写(或者联想与想象、反客为主)之法。(2分)②不写自己在异乡思念家
人,却写家人在家中思念自己。(2分)③都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抒情含蓄委婉而动人。(2
16.(6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A.(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日新月异新: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
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岀现新事物、新气象。此处应为民法实践每天都有变化之
意。审核:审査核实;审议:列入大会议程讨论硏究。遵循:遵照已知的规律;遵守:依照规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