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潮汐( )
趋势( )
携带( )
衍射( )
薄 漂
壳
难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致mì( ) jié( )难
鸟tún(
)目
追sù(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遗体;尸骨。
(4)________: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5)________: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6)________:像流水一样消逝。
(7)________:完全灭亡。
(8)2016·成都
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________,最终获得冠军。
(9)她能言善辩,说出的话________。
4.《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________也不同。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6.《恐龙无处不有》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这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被压扁的沙子》
一文中,作者认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证据是什么?
8.《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9.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一下。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0.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12.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课时作业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é)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gái)
蟾蜍(chán)
两栖(qī)
C.潮汐(xī)
深渊(yuān)
陨石(yǔn)
D.追溯(suò)
衍射(yǎn)
彗星(h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蟾蜍 漂移 撞击 岛屿链
B.尘埃
殒石
繁盛
平流层
C.熔化
膨胀
致密
鸟臀目
D.流逝
抵达
劫难
天衣无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4.分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
(4)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5.2016·哈尔滨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6.综合性学习。
2017年“湛江海洋生物科普宣传周”活动于5月28日启动,滨海中学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由于同学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知之甚少,学校决定邀请海洋大学专家到校举办“海洋生物科普知识讲座”,请你为这个讲座设计一个主题,要包含讲座的内容和目的。(不超过20字)
(2)请你整合下面两则材料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为学校即将在六月举行的保护鲨鱼的宣传活动设计一条标语或公益广告。(不超过30字)
材料一 因为过度捕捞,鲨鱼数量锐减,有些品种的鲨鱼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鲨鱼,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倡议公众减少鱼翅消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姚明、杨澜、郭晶晶等名人积极响应,义务担任护鲨“形象大使”,拒食鱼翅。
材料二 某环境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鱼翅这种高档食品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的42倍,而水银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有害。
2016·娄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袁 越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这些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洋流难道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牛津大学牵头的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磷元素从海底运到海面的总量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
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围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因为地球上很多地方因为缺乏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和藻类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选自《意林》2016年第5期,有改动)
7.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8.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9.“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的角度看,选文第③段形象地把大型动物比作地球的“毛细血管”,请说说理由。(3分)
10.本文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请你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写一个小片段。
答案详解
1.hái zhě xī qū xié yǎn báo bó bò
piāo piào piǎo qiào ké nàn nán
2.密 劫 臀 溯 骼 胳 陨 殒 熔 溶 膨 澎
3.(1)灾难;灾祸。(2)细而密;细致精密。
(3)遗骸 (4)褶皱 (5)追溯 (6)流逝
(7)灭绝 (8)天衣无缝 (9)滴水不漏
4.“板块构造”学说 是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5.[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课文,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C项是错误的。
6.意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道理: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解析]
本文对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科学假说,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即本文的结论,然后梳理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答案]
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于那个时期的岩层中。
8.[解析]
分析段落的作用,一方面可考虑其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探讨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答案]
文章开头直接提出科学家一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过去的9年”说明争论的时间之长,表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争论不休”说明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是对争论结果的预见和前瞻,表达了对科学终将揭示真理的坚定信念。
9.[解析]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注意两篇短文不同的说明意图。
[答案]
在第一篇短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而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答案]
举例子。举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的例子,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解开了许多地质之谜。
11.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把握住这一大的原则,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案]
(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事实。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作者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业】
1.[解析]
C A项,“褶”应读“zhě”;B项,“骸”应读“hái”;D项,“溯”应读“sù”。
2.[解析]
B “殒石”应为“陨石”。
3.C
4.(1)举例子 (2)打比方 (3)列数字 (4)作比较
5.[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属于搭配不当,“领会”一般与“精神”“意图”等词搭配,“领悟”一般与“道理”“含义”“真谛”等词搭配,这两个词与“光辉形象”都不能搭配。可将“领会”改为“感受”
6.(1)[解析]
为讲座设计主题要紧扣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
[答案]
示例:推广海洋生物科普知识,培养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2)[解析]
设计标语或公益广告,要注意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答案]
示例一:鲨鱼无罪,鱼翅有毒;保护鲨鱼,远离鱼翅。示例二:鱼翅是人类杀害鲨鱼的理由,也是鲨鱼报复人类的最后武器。
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解答。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一般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答案]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鲸的数量减少之快,减少的数量之多。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一般的答题模式为:不能删除+词语的意思+删除后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示是整体中超过大部分的比例部分,介于大部分和全部的中间,更接近于全部,但不是全部。去掉后就变成了家养动物全部是圈养的,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解析]
本道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能力。只要认真从文中找,以文为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答案]
①陆地需要依靠大型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②鲸和海豚这类大型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③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
10.示例: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