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春
朱自清
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一课时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学们,有位伟大的哲人说“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饱受了凛冽寒冬煎熬的人们,无不企盼春天的到来。在人们心目中,春天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古往今来许多咏春的名句广为流传。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你还能举几个咏春的诗句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绝句
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
仗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文字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天的。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其著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
写作背景
作者写《春》这篇文章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文体知识
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传递作者情感,吸引人、感染人。这类散文具有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特点。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yùn
niàng
cháo
hóu
wǎn
hè
liáo
yùn
酝
酿
巢
喉咙
宛转
应和
嘹亮
黄晕
chēng
suō
lì
gē
bo
sǒu
薄烟
薄荷
薄利多销
撑
蓑
笠
胳膊
抖擞
(bó)
(bò)
(báo)
笼
茏
涨
lǒng罩(
)
葱lóng(
)
zhǎng(
)潮
记记背背
1.欣欣然:
2.朗润:
3.赶趟儿:
4.酝酿:
欢欢喜喜的样子。
明亮滋润。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例句:灌木丛里又是哪只睡不着的小鸟在呼朋引伴?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应和、附和辨析:两词都是动词,都有“配合”的意思。但“应和”多侧重于配合、支持的意思,是中性词。如:他的歌声一起,应和的人就很多。而“附和”多是无原则的、巴结性的配合,是贬义词。如:局长一开口,很多人随声附和。
6.宛转:
7.应和:
8.烘托:
文中是“陪衬,使明显突出”的意思。
烘托、衬托辨析:两词均是动词,都有使事物特色突出鲜明的作用。两词不同的地方是:“烘托”侧重从事物的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夕阳西下,大榕树上的小鸟累了,不再卖弄歌喉,黄晕的光映照在榕树上,烘托出一种安然静默的气氛。“衬托”侧重于陪衬或对照,强调从旁对照。如: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9.抖擞:
振作。
10.一年之计在于春:
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计,打算、计划。
例句:新学期开始了,老师教导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请同学们努力学习。”
11.花枝招展: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比喻美丽的女子。招展,迎风摆动。
例句:学生不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合作交流】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第二部分(第3-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合作交流】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3.作者笔下绘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它们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合作交流】示例:(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诗。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可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句古诗。
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
【合作交流】(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咏叹,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这种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2.
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总分关系。第一句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
【答案】“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
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答案】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本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此处连用坐、躺、打、踢、跑、捉,六个动词,是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也侧面写出了春草的可爱。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
【答案】不能,因为“红、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浅的颜色安排的,而且要对应上面的桃树、杏树、梨花,所以不能换。
7.“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音,而且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情景,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花多、艳、甜的特点。
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答案】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
9.“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斜”含蓄地写出了柔和的春风吹着雨丝,“织”照应着春雨的“像细丝”的比喻,
“笼”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情状,勾勒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
【答案】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在一起构成
排比,“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开始,突出它的勃勃生生机;“小姑娘”,因为春天是娇美的,突出它的艳丽姿生动;“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无穷的的活力,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1.作者是如何精心构思文章的?
【合作交流】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文。作者先总写春天,总写对春天的盼望,用初春的山、水、太阳,勾勒出春天的总轮廓,为下文细致描绘作铺垫;继而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描绘出五幅图景,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最后作者以激昂的感情热情地赞美春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
2.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
【合作交流】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此问题的探讨,难在哲理的挖掘,第一,需要品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春天由微小变得苗壮的规律;第二需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即认识到春的生命力极其强盛,认识到春天是最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由大自然的规律决定的。
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合作交流】课文的语言特点,一是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如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本文虽然写于几十年前,语言却全无陈旧之感,说明作者是从文学语言中提炼出了最普遍、最凝定的部分,来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四是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下面列举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作简要分析。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张开了眼”是与“刚睡醒”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机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经常联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激励人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另一方面显出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用以比喻春天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4.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合作交流】一是比喻,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而且都很精彩。有的突出景物的色彩,如“红的像火…”;有的强化动感,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还有的诉诸听觉、嗅觉、触觉等,不胜枚举。二是拟人,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景物都成为有灵性、有情感的。三是排比,见于春花图、春雨图和最后三段。四是引用,有两处,即“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而是综合杂糅的,例如“红的像火…”等句,就是既有比喻又有排比的。探究课文的修辞方法,是揣摩、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1.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拟人、排比,增强语言的情味。如结尾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些比喻新颖、贴切,富有表现力。
2.
结构严谨精美。
本文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富有变化。
3.诗情与画意相结合。
作者通过含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使得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读写迁移:比喻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无比精彩,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请仿照文中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
【课文片段】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法分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常见的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参见“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句: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修辞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
【例文】示例一: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示例二: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了。
阅读技法:品析字词的方法
值得品析的字词主要有:①富有动感的动词;②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③反复强调的数词;④特殊搭配的词语;⑤感彩变化的词语。
【典型例题】请品析“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逼”字是一个富有动感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雨中春草的色彩之浓,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技法点睛】品析字词一般可以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彩方面进行品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