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种群的特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6-18 23: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3·稳态与环境·种群的特征 生物081班 尹丽丽 08082130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教案
绍兴文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尹丽丽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3
课时: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亲历模拟实验的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生态学方面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分类学地位,这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知识条件。
但由于学生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接触不多,这对教学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教材讲述了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以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同时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本章节内容虽然较多,但知识间的关系明确,所以我将新课教学安排为一个课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群的遗传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2、表述出种群密度的三种调查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区别。
3、列举出表示种群的例子以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2、提高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本节课的实践价值,进一步关注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涉及种群的各类名词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
难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六、教具:多媒体、绿豆等材料、广口瓶等实验器具。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设疑: ①、用几个词语描述图片内容。②.如何对一定区域内生物个体的数目进行统计?引出新课,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认知,发言交流。 1.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新授知识(30分钟)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布置研究性课题2.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空间分布、存活曲线 1.由设疑的问题①引出种群的概念。让学生提炼种群概念的要点。教师将要点写在黑板上,经整合得出种群的定义。2.课件展示以下选项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对种群的描述 ①.田野里的蛇类。②.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③.一个蚂蚁窝中的一只工蚁。④.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⑤.一块菜地上的所有昆虫。3.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用生活事例——人进行引导,最后总结概括。1.回归开头的问题,个体数量如何进行统计。引出种群密度。讲述种群密度的定义。邀请:①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②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③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 2.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堂模拟实验的介绍,进行课堂小实验。让学生整理出有关该方法的相关知识点,比如,计算公式、基本步骤、应用条件等等。(该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实验完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回答。点评:及时肯定、表扬,纠正,总结3.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 具体操作方法如何?1.提供资料图片如近几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口增长数据资料,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前后的人口数等。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 给出每一小组的问题: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 ②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③什么是种群的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的分类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④什么是种群分布型,类别有哪些,对种群有什么影响。⑤什么是种群的存活曲线,如何绘制,它有什么意义。利用讨论时间,教师巡视及个别指导。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肯定学生的回答,将内容补充完整,层层深入准确剖析知识要点,强化重点。 1.学生进行回忆、合作讨论,回答出概念要点。 2.学生在对图片感到好奇的同时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相互纠正、补充。1.学生通过看书,回答老师问题。 2.学生进行课堂实验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教材上的问题。3.学生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教材的信息,进行分组讨论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各组间相互纠正、补充。 1.(1)引起学生兴趣,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该题目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2)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2.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3.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说出种群内部关系,落实新课标内容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 (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 \t "_blank )、收集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1)培养学生阅读 ( http: / / www.5ykj.com / shti / " \t "_blank )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教师的从旁指导,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让学生顺利掌握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2)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3.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3)学生通过举例说明,领悟到学以致用,是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从问题解决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4)给学生以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三、课堂小结 (5分钟) 1、提问:①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②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③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④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2.在黑板上画出种群特征间、特征与种群数量间的关系图。结束语:关系网如何产生作用,请听下回分解。3.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校正。 1、学生思考,回顾,回答教师的问题。 2.学生思考、记忆。3.认真做题,纠正。 1、让学生及时小结,强化记忆,较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2、提炼迁移,形成体系。让学生整理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和框架,也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准备。3.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教师及时获得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四、教学评价(5分钟)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和阅读作业。书面作业:作业本练习,研究性课题。阅读作业:阅读和浏览濒危物种的相关信息(如现状、保护方面等),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信息,说感想。 学生课后思考,解答。 (1)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2)经过阅读,学生领悟到本节课的实践价值。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其他特征
关系图
PAGE
1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