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课堂作业:
1.写一写。
jié
rì
chūn
jié
huā
dēnɡ
quán
jiā
xiān
rén
lónɡ
zhōu
zhōnɡ
qiū
yuán
yuè
zhuǎn
yǎn
qīnɡ
mínɡ
jié
2.排一排。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3.说一说。
这7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有哪些习俗?你是怎样过节的?
4.选做。
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课外作业:
1.读一读。
我读了(
)遍就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找一找。
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
3.读一读。
《我国传统节日》
《年兽的故事》2
传统节日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韵语、借助图片识字,在认字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反复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还要联系生活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图文对照读、打拍子读等方式,感受其韵律美。
2.认识“传、统”等15个字,重点指导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借助图片、引进字源等方法识字。
3.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重点指导“闹、团”的写法。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4.采用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的方法,理解“祭扫、乞巧”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猜谜游戏导入:
贴春联
放鞭炮
吃粽子
赛龙舟
吃月饼
赏明月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联系生活,理解“传统”的含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放鞭炮、吃月饼……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学习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接读课文,随机指导、正音。指导读好“重阳节”和“转眼”两个含有多音字的词语。
4.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大街小巷/人如潮。
先人墓前/去祭扫。
粽子艾香/满堂飘。
牛郎织女/会鹊桥。
十五圆月/当空照。
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5.思考: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圈出节日名称,学生交流,老师小结。(板书: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三)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1.生字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可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2.同桌互助识字。
3.重点指导难认生字。
⑴通过甲骨文字形理解“祭”: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再出示图片,理解“祭扫”的含义:到墓前祭奠亡灵,并打扫坟墓。
⑵通过偏旁识记“艾、菊”,它们都是植物,出示图片,识记生字。特别指出艾草是一种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每至端午节之际,家家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
⑶字源识字。“巷”是指比较窄的街道,出示图片理解,补充词语:大街小巷。并进一步积累关于写热闹场面的词语:
课件出示:
街头巷尾
万人空巷
⑷
通过形旁与字义的联系识记形声字“传、宵、饼”。利用熟字识记,如“换一换”的方法:粘——贴、常——赏、消——宵、朗——郎。“减一减”的方法:察——祭、吃——乞、港——巷。
4.读词语,语境识字。
课件出示:
统:总统、统治、一统天下
堂:课堂、澡堂、仪表堂堂
乞:乞丐、乞讨、苦苦乞求
巧:巧妙、巧手、花言巧语
5.“百花园”游戏识字。
(四)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多种方式读课文,复习生字。
可采用自由读、开火车接读、展示读、拍手读等方式,读中巩固识字。
2.指导书写“贴、敬、转、街、舟、”5个字。“贴、敬、转”是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高低一致,“贴”左右宽窄一致,“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注意舟的笔顺。
教师先引导观察,然后范写指导,学生练写,评价交流。
3.抄写词语,做到端正,整洁。
课件出示:
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圆月
转眼
全家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2.布置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开火车认读,复习生字。
2.听写“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圆月
转眼
全家”等词语。
3.拍手读课文。
(二)引读课文,感受传统
1.学习第1、2句,了解“窗花”“花灯”的意思,了解节日习俗。
⑴自由读,思考:春节、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借助插图理解“贴窗花”“放鞭炮”,感受春节的欢乐气氛。
借助资料和图片,了解“花灯”: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在元宵节悬挂花灯,通宵照明,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⑵各种方式朗读,联系生活体验,读出欢乐的语气。
⑶读一读,背一背。
⑷交流:春节、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
出示图片,展示生活场景,了解春节习俗还有贴福字、贴春联、守岁等。元宵节还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等习俗。
2.学习第3、4句,了解节日习俗。
⑴自读课文,思考:清明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补充古诗,理解“雨纷纷”。讲故事,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⑵多种形式朗读。如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齐读。
⑶展示读。如个人表演读、接力读、师生对读。
⑷背一背。
⑸结合搜集的资料,说一说清明节和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结合生活场景的图片,了解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踏青、插柳、植树等习俗。
3.学习第5、6、7句,理解“乞巧”“鹊桥”“登高”等词语,了解节日习俗。
⑴指名读。思考: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听老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理解“鹊桥”是传说中喜鹊为帮助牛郎织女相见而搭成的桥。“乞巧”是指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登高就是登山,补充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登高”。
⑵自由读。
⑶展示读。如个人表演读、接力读、师生对读。
⑷背一背。
4.学习第8句,感受一年传统节日的往复循环。
⑴补充古诗《元日》,再次感受春节的热闹。
⑵指导书写“团、热、闹、艾”。“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国字框和门字框都要写的大而方正。“热”的四点底宽而扁,四个点间距均匀,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生生接力读,引导学生发现末字押韵的特点,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给节日排序。
课件出示: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3.说一说:这7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有哪些习俗?你是怎样过节的?
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4.拓展阅读。
我国传统节日
春节
贴完福字贴对联,
爆竹声声过大年。
窗外梅花红艳艳。
屋里灯笼亮闪闪,
全家吃过年夜饭,
欢欢喜喜看春晚。
元宵节
正月十五月亮明,
大街小巷挂红灯。
扭秧歌,跑旱船,
舞狮子,耍巨龙。
吃完元宵放烟火,
五彩缤纷飞夜空。
家家户户庆团圆,
男女老幼都高兴。
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
大囤满,小囤流。
惊蛰后,闻雷声,
东风吹,忙春耕。
烙棋子,炒糖豆。
吃煎饼,做圣虫。
我是龙的小传人,
高高兴兴剃龙头。
清明节
柳叶绿,桃花红,
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单饼,
荡完秋千放风筝。
郊外风景美如画,
全家老少去踏青。
缅怀先辈创大业,
柳哨声声唱英灵。
自由读,小组交流:你读到了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瑰宝,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年年岁岁,传统文化一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2.布置作业。
阅读《我国传统节日》《年兽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