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似 数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教学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又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是为后面教学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以往的教材中是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放在在一节课教学,时间紧,容量大,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往往侧重数的大小比较。新教材把近似数的内容单独分割出来,让学生借助于生活情境,去了解,去感受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区别与联系,感受近似数方便、好记的优点,体会到近似数的价值。
【学情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万以内数的的加减法估算的基础,之前学生已接触过估算,知道把100以内的数看作整十数来估算比较方便,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及“数轴”直观模型进行突破,使学生由距离切实地理解“接近”的含义,感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结合数轴图帮助学生理解并渗透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实际情境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的方便、好记的优点,突出近似数的现实意义,体会到近似数的价值。
3、通过游戏、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猜测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理地取近似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近似数
1、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
(1)出示实物:一瓶口香糖
师:同学们,老师前天在超市买了一瓶口香糖,猜猜看,一瓶有多少粒?
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拍了一张照片,看看上面的标签,“约40粒装”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再猜猜看?
老师出示准确的数据,学生对比一下,看猜得准不准。
(2)出示实物:一盒牙签
师:老师还买了一盒牙签,猜猜看,这一盒装了多少支?看看标签:“约500支”是什么意思,再猜猜看?
老师出示准确的数据,学生对比一下,看猜得准不准。
2、引出近似数的概念
师:像物品标签上“约40粒”、“约500支”这些数并不是物品的实际数量,而是一个和实际数量比较接近的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近似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近似数”。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数据,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对近似数有了初步的感知。】
3、抛出问题,引发探究:
师: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近似数是什么? 什么样的数是近似数,近似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近似数?什么叫近似数?近似数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新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1、观察、讨论,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发现近似数的特征
(1)师:看来大家对近似数还是有很多疑问的,觉得近似数好像很神秘,其实,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收集了一些信息,谁来读一读?
(果园里有597 棵苹果树,差不多600棵。
有998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将近10000人。
收费站昨天通过7006辆汽车,约是7000辆。)
问:在这些信息中,一共有6个数据,请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数分一分类吧,拿出你的学习任务单,开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单。
(3)师:已分好类的同学请把你的任务单用平板拍照上传,再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
(4)老师用forclass上课系统查看全班已上传情况,随意指名上台汇报。
预设1:我是这样分的:按整百、整千、整万的数分类,另外的数作为一类……
预设2:按数字前面有“差不多、将近、约是”这些词语分一类,另外的词语分一类……
预设3;按三位数、四位数分一类,五位数分为另一类……
小结:通过同学们汇报,我们明白了,像“差不多600棵、将近10000人,约是7000辆”这样的数不仅是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而且还会有一些表示近似意思的词语来作标记,像这样的数就叫做近似数。
【设计意图:近似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同学在生活中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只是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概括。这里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以及具体的数字材料,让学生们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分享,自己去发现什么是近似数,以及近似数具有怎样的特点。使学生对近似数的含义、特点有了明确地科学地认识。】
2、对比,思考,感受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关系
师:在以上三条信息中,除了这几个近似数之外,其他的三个数叫什么数呢,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不是近似数、准确数等等),准确数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预设:准确数就是非常准确的数,就是实际上的数,就是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师:请同学们把每一个近似数和准确数对应着观察一下,比一比,你觉得近似数和准确数有什么关系?
生1:有的近似数比准确数大,有的近似数比准确数小;
生2:近似数和准确数都非常接近;
……
师:是的,近似数和准确数是非常接近的,我们通过一条数轴来感受下接近是什么意思吧!(出示数轴及“有998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将近10000人”的信息)
师:在这条数轴上,如果每一格是表示100的话,你觉得9985应该表示哪个位置?谁上来指一指?
师:那请问9500可不可以看成是9985的近似数?为什么?
所以我们说“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这个直观模型,将“接近”的文字含义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由距离切实地看到一个数的近似数。】
3、比赛,交流,体会近似数的优越性。
师:理解了近似数和准确数之间的关系,那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近似数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记忆大比拼”的比赛,看看大家会有什么发现。
(1) 比赛规则:老师会出示三个商品的价格,给大家5秒钟的时间来记忆,然后把你记住的价格写在练习本上,看看你能记对几个价格。
第一轮:
第二轮:
(2)观察思考:
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第二轮比赛写对价格的人数比第一轮多得多?
小结: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比较好记,在生活中,如果不需要特别准确的数据时,我们就用整十、整百、整千的近似数表示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的比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也是通过游戏,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容易记忆,从而明白生活中常用这样的数表示近似数的真正目的。】
(3)师:如果老师把图片隐藏起来,你能知道哪个数是哪个数近似数吗?(连线,并用完整地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连线,再次加强学生对近似数特征的理解以及感受近似数和准确数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提高,体验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思考,交流以及记忆比拼的游戏,相信大家已经对近似数有了很多认识了,接下来我们看一组练习题吧!
1、找找近似数(出示六一跳蚤市场的图片及文字信息)
(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六一嘉年华”庆祝活动。早上八时半,全校大约.3200名学生和大约250名家长集中在操场上举行了开幕式,接着就进行了跳蚤市场活动。我们二(1)班是在操场东边的100米跑道上摆摊的,全班10个小组共带来了玩具、图书、小公仔等大约200多件物品,一共卖了480元钱,同学们可开心了!)
(1)学生在forclass系统中运用平板的拖动功能对数据进行分类。
(2)查看全班完成情况,反馈交流。(重点讨论“100米、480元”是不是近似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找准确数和近似数,再次体验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段信息里,注意“100米和480元”等数据,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数虽然是一个整十数,整百数,但并不是一个近似数,使学生明白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填一填。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正确地区分准确数近似数了,那么怎样写出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呢,请完成下列一组填空题。
一台手机的价格是3908元,约是( )元。
实验中学有学生4532人,约是( )人。
学校图书室有图书9882册,约是( )册。
果园里有5006棵果树,约是( )棵。
(1)学生forclass系统中运用平板的填写功能填写近似数,上传。
(2)全班反馈:每道题中的近似数有哪几个答案,哪些答案是错误的。
(3)怎样确定一个数的近似数,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在给一个准确数取近似数时,有时不只一种答案,可以用整千数来表示,也可以用整百数来表示,但要注意取的近似数既要和准确数非常接近,也要方便我们记忆。
【设计意图:此道题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近似数不一定是唯一的,而是在接近准确数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方便好记,再次感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选一选。
师:在生活中,描述一些数据时,有时要用到非常真实的准确数,但有时只需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那么下面两种情况下,用什么数表示更合适呢,选一选。
①跳远比赛中,小刚跳了( )厘米。
A. 174厘米 B.大约170厘米
②蓝鲸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身体长( )米。
A. 32米 B.大约30米
③我国的野生大熊猫有( )只
A. 有1500只 B. 大约有1500只
(1)学生独立思考,在forclass系统中运用平板的选择功能填写正确的序号,完成后上传。
(2)老师通过查看forclass详情,了解每道题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数据,或者无法统计到非常准确的数据,或者统计的数据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时,通常就用近似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给了学生巨大的思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准确数、什么时候用近似数表示数据。从而体验到学习近似数的必要性。】
【注:以上三道题都通过forclass系统布置,学生们在平板上完成后上传,老师通过查看详情及时反馈全班各题的掌握情况】
(
四、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回顾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都已解决了。)
(2)看书质疑,布置作业。(书P92做一做,P94第5题)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