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3 19:55:16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末考试
令阁员査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从此以后
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
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第I卷阅读题
B、《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间是应该饮宴的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D、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承重者丁忧外,
丁忧与守制
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妺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
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丁忧。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了后来,丁忧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妺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至明使用时可以通用
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母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
材料一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
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
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
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λ齐纳币。”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吋间每日不得超过
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信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
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
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
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
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
H,博文被递解原籍
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
新华网4.16
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材料二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祟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
“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1.B,不应该饮宴
2.D原文“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般都要派逭官员慰问”,答案表述太过绝对.
3.D清朝,应为“清初”。
4.B(B项,表达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
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
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
的竞争力。”平衡兼顾的内涵不是指“工作和休息”。还包含了“家人陪伴、身体健康以及意义
的饱满”。故选B。)
5.C(C项,“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于文无据,材料三是《中国互联网企业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没有996工作制是否盛行之意。)
6.①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
②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
③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
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
解析:第一则材料,引用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部分内容以及张律师的解读,是从法律角
度分析问题,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第二则材料,第二段第一句,“面对经济下行
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
“磨洋工”的顽疾”,是从企业角度分析996工作制的弊端,以及解决的措施。第三则材料,
根据这句话“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
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回答本题要分三
点根据材料概括回答。)
7.℃(“她”有意不正眼瞧他,缺乏根据:“她”有意让“他”变坏,缺乏根据)
8.①烘托人物心情。“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烘托“他”的烦闷阴郁;“一阵清凤吹过,乌云
散去,太阳岀来,天蓝云白”烘托“他”的轻松舒畅
②推动情节发展。“乌云
冗地压在头顶”“天气不好”推动着寄放钥匙情节的呈现
③衬托人物形象。“洁白的云彩,悠悠飘过”“她像一朵洁白的云彩飘来又飘去,只留下淡淡
的清香”,衬托“她”的形象美。
④通过天气景物的变化,烘托主人公的变化,强化小说主题
⑤每点2分,三点即满分,如答有“设置人物活动时空,渲染气氛”可酌情给分。
9.①从“她”看:真诚和信任,尊重和善良,在人的改变上作用巨大
②从“他”看:仇视和报复既害人又害己,不要老拿仇恨心理看世界,要懂得忍。要善于发现
生活中的美,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外因是辅,内因是主。自我挣扎,自我救赎,自我唤
醒,追求真善美永不止步
③从“他们”看:鄙视和冷漠,不屑和躲避,无助于人的改变,暖心的对待改变人。
11.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2.D(做官后勤奋钻研错误,原文“从官废业”)
13.(1)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托,借口;失道,迷路;伐,夸耀;各1分,大意2分。)
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
什么永
恒(或常规)?(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各1分,大意2分。)
14.D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
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