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都喜欢读那些课外书?你又是怎样找到好书的呢?快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学了《我的“长生果”》,我对课文中提到的巴金的《家》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
我觉得冰心的《忆读书》写得很有趣,便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来读。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
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这种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这样找书读。
沿着课文寻找一本好书,是我们找书来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书,被人类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三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全世界的营养品、一位朋友、一处想去就去的故地。
1.书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老师。
2.书是滋润大地的春雨。
3.书是你与世界之间最近的那条路。
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①
②
③
④
⑤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书写提示
欧阳询的字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都一丝不苟;字形竖长,结构十分严整,整体上平整端庄,又险劲生动。
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方塘:
徘徊:
那得:
渠:
如许:
词语理解
方形池塘。
来回移动。
怎么会。
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如此。
蒙冲:
一毛轻:
向来:
推移力:
河流:
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河流的中心。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诗歌理解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诗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