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认知的基础上,教学生如何准确地判断这些方位。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这个参照点就是观察者或者参与活动的活动者。学习本单元时,应该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潜力。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在具体情景中,培养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重点: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时教学设计
上、下、前、后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上、下、前、后(P9)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观察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之间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
承前启后
日常生活中对方位的感知→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体验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化解措施
观察比较、引导解答。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轮船、汽车、火车、大卡车等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情景引入:同学们,上课啦!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桌子上面,双脚放在桌子下面。
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
1.自己说一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自己说一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认识“上、下”。
(1)老师先拿出卡片,让学生认一认。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看看谁认识的交通工具多。
老师再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轮船在水中行驶,汽车在桥上行驶……
(2)老师提问: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请大家再认真观察图片,找出水中的轮船,请问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3)让学生理解: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只要是空间方位上在轮船上方的,都是答案。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那么轮船就在火车的下面,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2.认识“前、后”。
大家看一看,轿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轿车的后面,对吗?大巴车的前面有什么?
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受前面和后面的相对性。
1.(1)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给出的图片,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不认识的交通工具要问一问老师。
(2)首先在图中找到轮船,看到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卡车、轿车、大巴车。
学生跟着老师说一说,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卡车的下面有火车……
(3)理解轮船的上面不只有一种物体。
2.学生根据老师的谈话,判断老师说的是正确的。仔细观察图片可以知道,大巴车的前面有卡车和轿车,轿车的后面有卡车和大巴车。
2.看一看,填一填。(P16)
(1)小姑娘在桥的(上)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2)小船在小姑娘的(下)面,小姑娘在小船的(上)面。
3.看一看,填一填。(P17)
在的(后)面,在的(前)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1.学生按要求摆放物品。
2.仔细观察图片,认真完成。
4.小明、小亮、小丽三人赛跑,小明在小丽的前面,在小亮的后面,三人中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小亮跑在最前面,小丽跑在最后面。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1)位置在高处的就是“上”,与“下”相对;位置在低处的就是“下”,与“上”相对。
(2)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与后是相对的。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上→下 前→后
下→上 后→前
培优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或“下”。
(1)在的(下)面。
(2)在的(上)面。
2.森林运动会开始啦!(请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名师点睛
在教学本节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例如:呈现一幅混乱的交通图片,或者混乱的房间摆设图片,再呈现有序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在学习的同时,体会有序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去观察、表述、交流,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上、下、前、后”设计微课。
左、右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左、右(P10)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对“左、右”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模仿老师举手来了解“左、右”的含义,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承前启后
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化解措施
观察比较和实践操作。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描述“上、下、前、后”的位置。
2.通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会判断左、右。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如果小明坐在你的前面,小丽坐在你的后面,那么小明坐在小丽的前面还是后面?
前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境,感受学习左、右的必要性。
(1)老师提问:我们的两只手可以做什么呢?
(2)上课时,如果有同学要回答问题,那么请举右手。(老师背对学生,举起右手,让学生们试着举起自己的右手)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只手是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了,请同学们快把左手举起来。
老师可以一直反复让学生举起左手或者右手。
2.会判断左右。
同学们,以自己的左手、右手为标准,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
老师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左边的窗户,再让学生指一指右边的窗户;同桌之间相互用右手握手。
1.(1)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想一想平时干什么事情都要用到手。用手穿衣服,打开书包拿出课本,用手写字……
(2)跟着老师举起自己的右手,认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2.学生拿出自己的左手,在左手那一侧的就是左边的窗户;和同桌用右手握手。
2.你能分清左、右手吗?连一连。(P21)
3.把左边的小花涂成红色,把右边的小花涂成绿色。
自己涂一涂。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1.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一做。
2.按照老师的指令贴小动物的图片。
4.看图辨一辨。
(1)小丽在小明的(左)边。
(2)小明在小丽的(右)边。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时,先确定参照物,再进行判断比较准确。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左、右
左手 右手
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
培优作业
(1)右手的右边有一支(铅)笔。
(2)左手的左边有一支(钢)笔。
3.数一数,填一填。
(1)小鸭要想吃掉小鱼,可以先向(右)走(2)格,再向(上)走(4)格。(答案不唯一)
(2)小鸭要想吃掉白菜,可以先向(左)走(2)格,再向(上)走(6)格。(答案不唯一)
(3)小鸭要回家,可以先向(右)走(3)格,再向(上)走(8)格。(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睛
教师教学本节课时,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左、右”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