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叙述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掌握等式的性质、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利用等式的性质、合并、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
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主要的概念:
1.方程的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
使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主要性质
1.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2.合并同类项法则
同类项相加(减),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减)作为结果的系数,字母部分不变。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二、例题讲解
例1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1)3—2=1
(2)
3x+y=2y+x
(3)2x-4=0
(4)x2+2x+1。
分析:只要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其中含有未知数的是方程。
解:(1)是等式;(2)、(3)是方程;(4)既不是方程也不是等式。
例2
用适当的形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以及怎么变形的?
(1)若x+3=4,则x=4+______;
(2)若—2x=6,则x=_____;
解:(1)—3;根据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3)或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3;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例3
检验x=-1是不是一下方程的解?
(1)+2x+1=0
(2)-2x=-1
解:把x=-1代入方程,
左边=+2×(-1)+1
=1-2+1
=0,
右边=0,
∵
左边=右边,
∴
x=-1是方程+2x+1=0的解。
(2)把x=-1代入方程,
左边=-2×(-1)
=1+2
=3,
右边=-1,
∵
左边≠右边,
∴
x=-1不是方程-2x=-1的解。
例4
张先生买了一只旅行水瓶,用去了身边所带钱数的一半加1元;接下来买了一大包食品,用去了剩余钱数的一半加2元,然后再买了一大瓶饮料,用去了剩余钱数的一半加3元,最后只剩1元钱,请问张先生买的几样东西的价钱各是多少呢?
分析:张先生买东西的过程中,都是和钱数有关系的,所以可以设张先生身边所带的钱数为x,则他三次花的钱数(x+1)元,剩余钱数是(x-1);第二次花的钱数是()元,剩余钱数是();第三次花的钱数是(),剩余的钱数是1元。等量关系为“用全部的钱数减去三次所花钱数就等于1元”。
解:设张先生身边所带钱数为x元,则根据题意得
x-(x+1)-()-()=1
x-x-1--=1
,
x=42。
∴
(元),(元),(元)。
答:张先生买的旅行水瓶的价格是22元,食品的价格是12元,饮料的价格是7元。
点评:在实际问题中,找一个中间量,就可以把其他的量联系起来,从而列出方程。如果这个中间量不利用,是很难解决的,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总结提炼
要充分理解方程等相关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1.分母是小数时,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把分母转化成整数,此时和不含有分母的项无关,不要和去分母相混淆;2.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要依据法则,不要弄错符号;3.
移项时,切记要变号,不要丢项。
四、布置作业
1、2、3.
板书设计:
课题一、知识回顾
例1
例2主要概念
例3主要性质
例4w
二、例题讲解
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师:本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步骤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
例1
某旅游团从宾馆出发去风景点A参观游览,在A景点停留1小时后,又绕道去风景点B,再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宾馆。去时的速度是5千米/时,回来的速度是路程比去时多2千米,求去时的路程。
分析: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题目里要求得也只是一个未知数,即去时的路程,而题目的等量关系是:去的时间+回来的时候+停留的时间=共用的时间。在这里“去的时间”是未知的,如果直接设去时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回来时的路程就是(x+2)千米,去时路上所需时间是小时,回来时路上所需时间是。根据题意,得
++1+=6.5
解方程,得
x=10。
例2
有两个矩形,第一个矩形的长、宽和第二个矩形的长、宽之比顺次为5:4:3:2,第一个矩形的周长比第二个周长大72厘米,求这两个矩形的面积。
分析:很明显,如果采用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把这两个矩形的面积选作未知数,那么方程是不容易列出来的。注意到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以宽,而长与宽的关系可以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找到,那么可以采用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先求出它的长与宽,然后再求它们的面积。
解法1:设第一个矩形的长为5x厘米,它的宽为4x厘米,第二个矩形的长为3x厘米,宽为2x厘米。根据题意,得
2(5x+4x)—2(3x+2x)=72
解法2:设第一个矩形的长为x厘米,它的宽为厘米,第二矩形的长为厘米,宽为厘米,根据题意,得
2(x+)-2(+)=72.[
解法3:设第一个矩形的长为x厘米,它的宽为y厘米,第二个矩形的长为x厘米,宽为w厘米。根据题意,得
x:y:z:w=5:4:3:2,
2(x+y)-2(z+w)=72
例3
某校举行数学竞赛选拔赛,淘汰总参赛人数的,已知选拔最低分数线比总人数的平均分少2分,比被选中学生平均分数少11分,并且等于淘汰人数的平均分数的2倍,求选拔最低分数线为多少?
分析:从题目中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是:所有学生的总分数=被选拔学生的分数+被淘汰学生的分数,而要求各类分数,必须知道各类学生数。因此在设选拔最低分数为x分的同时,设被淘汰的人数为m人,那么总人数为4m人,选中的学生数为3m人。这里的m是一个辅助未知数,不必求出它的结果,一般在解题过程当中可消掉。
根据题意,得
4m(x+2)=3m(x+11)+m()
解方程,得
x=50。
答:选拔最低分数为50分。
例4
某商店有甲、乙两种钢笔共143只,甲种钢笔每只6元,乙种钢笔每只3.78元,某学校购了该商店的全部乙种钢笔和部分甲种钢笔,经过核算后,发现应付款的总数与甲种钢笔的总数无关,问购买的甲种钢笔是该商店甲种钢笔总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在“买甲种钢笔付款+买乙种钢笔付款=总付款数”的等量关系中,涉及到甲种钢笔总数和付款总数,因此可以选择它们作为辅助未知数。
设购买甲种钢笔占甲种钢笔的百分之比为x,甲种钢笔总数为m只,付款总数为T元,根据题意,得
T=6xm+3.78(143-m)
=(6x-3.78)m+3.78×143
因为
T与m无关,
所以
6x-3.78=0。
即
x=0.63=63%。
答:购买的甲种钢笔是该店甲种钢笔总数的63%。
三、总结提炼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结合例子体验: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结合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的实例,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四、布置作业
复习题2
4、5、6
板书设计:
课题一、复习
例3二、讲解例题
例4
例1例2
总结: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