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24 08: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新课导入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班门弄斧
有借无还
三国知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刘备借荆州,
2、知识抢答: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是谁?
罗贯中
刘备、关羽、张飞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官渡之战
新课讲授
结合课本内容及下列材料,归纳官渡之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曹操为什么能赢?
思考: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农民起义,军阀割据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放任各地幕兵镇压。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州郡长管和地方豪强乘机扩充武装,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那两个势力最强?
袁绍
曹操
——有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兵势最盛。
——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
袁 绍
曹  操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政治上:
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招贤纳士。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垦荒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
——翦伯赞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袁绍——约110000人
曹操——20000人
参战方兵力
伤亡情况
袁绍——约100000人
曹操——约8000人
曹操赤脚迎许攸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乌巢
官渡之战过程
以少
胜多
袁绍
曹操
曹操
历史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0年官渡之战结束后的形势图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背景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作用
动脑经: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袁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4)人才的使用上,曹操任人纳谏;
而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5)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小组合作展示
曹操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不已。
--曹操《龟虽寿》
壮心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你认为他的“壮心”应该是什么呢?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二、赤壁之战
阅读课文,指出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和影响:
背景:
(3)孙权、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赤壁前天下形势示意图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
之战
曹军
二十万
五万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背景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作用
试分析: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分析赤壁之战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以史为鉴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三国鼎立
速度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原因何在?它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原因:
(1)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北方)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西南)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东南)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洛阳

建业

成都
(pī)
曹丕
220年
刘备
221年
孙权
229年
三国鼎立示意图
快速抢答
三国经济的发展
⑴曹魏重视农耕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魏国的马钧改进的汲水工具——翻车
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
船队曾到达夷洲
(今台湾)
蜀汉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大陆和
台湾的联系(夷州)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从吴国开发夷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
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为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而史书里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你怎样看待曹操呢?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官渡
之战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依据本课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国鼎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魏蜀吴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200年、208年
220年、221年、
229年
随堂演练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C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A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D
4、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即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
B
5、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6.“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D
D
7、《谈邵阳古城的传说》中写道:邵阳境内有诸葛亮出师时的祭旗坡、关羽差人建造的鼓楼亭、张飞卸甲插矛之处的卸甲坊等遗迹与传说。据此判断该文章标题中的空格处应填写(  )
A.战国
B.三国
C.唐朝
D.宋朝
8、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