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课件+素材(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 课件+素材(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4 19:10:2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我会认













bèi
sòng
quān

duàn
liàn


dāi
jiè

āi
chǔ
多音字

bēi
bèi
背诵
背包

juàn
quān
圆圈
猪圈
儿歌识字:

识字方法
卷进大口框,什么都不放。
圈阅
圈子
quān
加一加:
讠+

=

识字方法
诵读
背诵
字源识字
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词语理解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糊里糊涂:形容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的寂静。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
课文讲解
阅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孙中山提问书中内容,吓坏其他同学。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私塾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
品析
从来不讲说明私塾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划线部分和第一段那句话有联系?
品析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照例说明孙中山每天都这样做,上学之后就背诵前一天的功课,而且每次都背的很熟。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品析
孙中山为什么要请老师讲讲书里的意思?
从侧面反映出孙中山认真学习的态度。
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品析
说明孙中山知道后果,但他还是提出问题,体现了为求得学问,不怕挨打而精神。
“吓呆了”写出了同学特别害怕,“鸦雀无声”写出了安静,与前面提问形成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对学习的认真、执着。
课文讲解
阅读第二、三部分(第4-7自然段):老师检查背诵并解释书中内容。
想一想:孙中山提出请求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是怎样的表现?
同学们都吓呆了,都不敢出声;先生拿着戒尺,非常严厉的走近他,让他背出刚才要背的那段书,孙中山背了出来,先生这才收起戒尺,跟同学们将起那段书的意思。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品析
思考:先生为什么后来为同学们讲解书中的道理?
孙中山不想稀里糊涂地背诵先生要求的功课,他在完成先生要求背诵的功课后,壮着胆子站起来请求先生进行讲解,先生在检查了孙中山的功课后为同学们讲解了书中的意思。
延伸: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这个故事说明学习要善于提问,我们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不耻下问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哪!”
知识拓展
课文结构
私塾读书  像唱歌唯有一人  壮胆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不懂就要问
学问学问
不懂就问
先生细讲  学生听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激励我们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课文主题
随堂小练


1.墙上的挂(
)又翻过了一页。
2.没想到,他会这么(
)害。


3.他(
)出的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
4.这篇课文的(
)目是《不懂就要问》。




2.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
有什么用呢
于是
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先生
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





:“


!”
课下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