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版本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 时间
课标要求 与分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的数与代数中指出: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维度目标是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掌握;学习水平是掌握;学习内容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必要的运算技能。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维度目标是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运用;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已经在上学期渗透脱式计算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学习经验,通过前期的指导,能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劣势:由于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算太长,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清楚和了解,同时又存在着计算能力的差异,实力不均,所以在计算的过程和准确率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重、难点 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分析中指出:“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课标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算太长,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清楚和了解,”。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规范书写格式。2、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流程 调整与修改
复习导入,回顾方法 1、出示:说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16+9+8= 32-10-6= 2×4×8=
生汇报:(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计算。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几道题的计算顺序全是从左往右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计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加法、减法、乘法、还有我们本学期新学的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就像小弟弟小妹妹,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就像哥哥姐姐,因为运算中会把他们混合在一起,所以叫(板书 混合运算)。而我们本节课先学习,加减一组或乘除一组的同级混合运算(板书 同级)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过渡:如何进行同级运算,我们先到图书馆里找信息。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我请一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自主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出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汇报交流: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
小结:没错第二组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是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由于今后我们计算的数值会越来越大(板书:脱式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脱式计算的方法计算综合算式。
2、明确概念,探究算法
(1)脱式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先尝试完成手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单,然后在小组里汇报补充,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
a53-24+38这道算式,没有括号,是只有( )法的同级运算,
b计算时,要从( )往( )按顺序计算。
c先算( )得( ),再算( )得( )。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掌握顺序,我们可以进行脱式计算,脱式计算的格式到底怎么写,让我们看看老师准备的视频吧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播放微课《脱式计算书写讲解,然后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在计算题中,这种需要用递等式计算叫脱式计算。每行计算必须要等号在前,结果在后,也就是等号写在算式前面,(板书等号)
算理说明: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先算(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53-24等于29,在算式的下面等号后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怎么办?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每行算式要对齐。
同学们学会了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的脱式计算步骤再写一遍,展示两名的同学计算,指出问题,再次板书,复习脱式步骤和计算顺序
梳理算理(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请同学们跟老师回顾一下它的计算顺序,53-24+38,先算53-24等于29,再算29+38等于67。
学生自己重复算理,叫3个学生重复算理。
三、合作学习,巩固算理
过渡:当然同级运算不光有加减,还有乘除,同学请看这道题,会脱式计算吗?请你把这道题的脱式计算写在本上。谁先写完给个手势,我请他上前面板书。
出示15÷3×5
2、学生完成后挑两名板书,对比再指导讲解。
3小结并板贴:刚才我们计算乘除混合运算的时候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不光是加减法,乘除法也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所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生读两遍,背一遍。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知能应用,深化新知
过渡:刚才我们不但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还学会了计算方法,有句话叫熟能生巧,多学多练才能计算有提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巩固练习吧。
(一)计算(教材“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 □ = □
1、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2、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计算(教材第一题)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时直接说算理
完成(教材50页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教师小结计算步骤
(四)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34-17+3 3×8÷4 18÷3×3
=34-20 =24÷4 =18÷9
=14 =6 =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老师买了3盒酸奶,每盒里面有8杯,分给6名同学,每人分几杯?
学生独立完成,强调要列综合算式
选择正确的答案
1、88-24+15最后一步求的是( )
A求差 B求商 C求和 D求积
4×6÷3第一步求的是( )
A求差 B求商 C求和 D求积
智慧屋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4×9÷6里,只有( )法运算,都要从( )往 ( )按顺序计算;先算( )得( ),写在( )后面;算式中未计算的×5写在上一步计算的得数( )的后面,再算( ),得数( )。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五、总结: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同级)
53-24+38 15÷3×5
=29+38 =5×5 (脱式计算)
=67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