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1.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24 0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透明和不透明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透明与不透明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借助物体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现象,用玻璃纸看世界发现颜色的变化,让他们积累对光现象认识的科学经验,当他们有了对物体是否具有透明的属性,才能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这一主题也会帮助儿童认识“遮光物是否透明会影响影子颜色深浅”奠定基础,是幼儿园“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的进阶学习,也为学生到中高年级学习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太阳光的组成等作好铺垫。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我发现,本课重点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的作用与运用。事实上从科学概念上来说,透明与半透明没有明显界限,甚至不透明都是相对的,简单地把物体的透光性分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会降低本节课的教育价值。为此,在教学中有必要探究一下透明度除了材料本身的特点,还受厚度、光滑度和杂质情况的影响。
另外,讨论物体的透明度,离不开光的相关特性的支撑,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总认为人眼看到物体是人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忽视了物体反光入射到人眼中产生影像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物体透明度时,进一步了解光与视觉现象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在透明度上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情况,了解各自的不同特点。
2.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的应用与作用。
3.通过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制作的产品,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物体材料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
认识到透明度与光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透明度的灯泡(含点亮装置)、可视和不可视的储物箱,不同透明度的手机壳(3种)。
学生分组材料:(1)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
塑料垫板、保鲜袋、练习本、打印纸、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
可以点亮的透明、半透明灯泡各一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请大家看看窗外,你能看到哪些景物?如果我们把窗帘拉上,还能看到这些景物吗?
2、请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3、交流感受。

4、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透过玻璃我们能看到外面的景物,厚的窗帘遮挡了外面的景物,透过薄纱窗帘看到外面的景物模模糊糊。我们给这三种物体起个名字,像玻璃那样能够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物,这样的物体叫透明物体,像厚窗帘那样能完全挡住对面景物的物体叫不透明物体,像薄纱窗帘那样看对面景物模模糊糊的物体叫半透明物体。
板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外面的光线透过玻璃,可以到达我们的眼睛,我们就很清晰地看到了外面的景物;厚的窗帘能够遮挡住外面的光线,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景物;而光线透过薄纱窗帘后,我们看到的景物模模糊糊。
像平板玻璃那样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对窗户、窗帘的不同遮挡效果,初步认识透明度现象;同时,以典型的户外光线射入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来源以及传播过程,从而推断出光的传播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会辨别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或材料
提问:我们常见的材料中,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半透明的?哪些是透明的?
那么就让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试一试看看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半透明的,哪些是透明的。
分组实验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师将教室窗帘、灯全部打开,确保教室里光线比较强。
②生将准备的科学教材摆放在桌上。
③分别将玻璃片、毛玻璃片、厚纸板等各种材料挡放在教材封面前方10cm—20cm(小心手指划伤)。其他小组成员观察隔着玻璃片看到教材封面图案的情形。
④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透明与不透明材料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检验材料 检验结果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玻璃片


毛玻璃片


厚纸板


塑料书皮


玻璃纸


拷贝纸


……


3、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描述你看到透过各种材料看科学书封面时观察到的现象,说出你的结论。
三、探究物体透明现象的原因
1、我们透过窗户玻璃能看到窗外的物体,是我们的视力穿过玻璃到达外面的物体上,还是外面物体的光线穿过玻璃到达我们的眼睛里呢?
[设计意图:人眼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被眼睛感知,这是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这个问题旨在回顾上节课知识,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玻璃到达人眼,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启发讲解: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眼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看到物体必须有光线。我们透过玻璃能看到对面的物体,也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张照片,一张是夜晚外面灯光很亮,一张是外面没有灯光。我们看外面景物的效果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外面没有光线,物体就没有反射光线穿透玻璃,我们就看不到外面的物体。所以说,透明现象是物体的光线穿透玻璃造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分析透明现象的成因,同时呼应解答导入时的问题。]
3、那么有的物体透明,有的物体半透明,而有的物体不透明,光线在照射到这些不同物体的上面,结果有什么不同?请各小组一起讨论一下。
4、要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分组实验:用带图案的手电筒分别照射纸屏(用A4纸代替),透过的光线会在纸屏上留下图案,分别用这只手电筒照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和厚纸板,仔细观察在纸屏上看到的图案在亮度和清晰度上有什么不同。
汇报总结:带图案的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到透明玻璃时,纸屏上的图案明亮清晰;照到半透明玻璃时,纸屏上的图案暗淡模糊;照射到不透明的厚纸板,纸屏上完全看不到光斑。
这说明,透明物体能透过全部光线,半透明物体只能透过部分光线,不透明物体不能透过光线。
四、探究物体透明程度的不同及部分影响因素
1、提问:半透明物体的透明程度都是一样的吗?
2、分组实验:两个小组合作,比较透过两层半透明塑料观察教材封面和透过一层半透明塑料观察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半透明物体越厚,透明度越差,物体透明程度跟材料厚度有关系。
3、水和空气都是透明物体,如果水和空气中有很多杂质,透明程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演示实验:物体透明度与物体的纯净程度有关。
大家请看,这是个玻璃水槽,我们透过玻璃水槽中的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对面的物体,我现在向水里加牛奶,大家注意看,随着牛奶的增加,水的透明度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透明物体里的杂质越多,透过光线就越困难,透明度就越差。这也是沙尘天气空气能见度比较低的原因。
4、物体的平整程度也会影响透明度
把一张透明塑料揉皱了以后,原来透明的塑料也会变得不透明了。
[设计意图:了解物体透明度是不同的,材料性质影响着材料的透明程度。]
认识不同透明度物体的实际用途
(一)观察、比较两种灯泡的不同之处
出示两种不同的灯泡,观察比较两种灯泡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两种灯泡玻璃“透明”、“半透明”,透明灯泡能看到里面的灯丝,不透明灯泡看不到里面的灯丝。
比较两种灯泡发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点亮两种灯泡,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光线强一些比较刺眼,另一个光线弱一些,比较柔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两种灯泡的玻璃和灯光的不同,发现透明、半透明物体(或材料)的透光效果的变化,以便引出物体透明度的应用。注:如时间不足可略去本活动。]
(二)不同透明物体的用途
观察可视和不可视的储物箱图片,思考: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他们呢?
2. 交流、讨论。
3.分别观察书P36页和P37页图(汇报时PPT展示),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不同的物体”?
4、合理即可,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透明、不透明物品的具体场景的运用,让学生知道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品,体会到这些产品的实用性与创意性。]
小结和课后作业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现象,知道了物体的透明度与它能否透过光线和透过光线的程度有关,了解了这些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课后大家完成这样一个作业:
“如果你有一间小书房,你会选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房门、书柜门、窗帘”?
【板书设计】
11. 透明与不透明
透明
光 半透明
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