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5.4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执 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 难点 重点: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法、合作探究法、理论推导法等。
教学准备 探究案,多媒体,分组实验器材
教 学 过 程
九年级物理《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激趣引入: 李师傅在修理电视时发现有一个10Ω的电阻损坏了,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只5?Ω、15?Ω、20Ω等多个电阻,今天,我带着李师傅电路板,来寻求同学们一起帮他想想办法?引入课题。
二、目标引学:
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一、电阻的串联
1、实验探究
(1)、需要10Ω,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变大还是变小呢?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R总R1、R2有何关系?)
(2)、猜想与假设
说出其猜想依据提问: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然后小组展示收集证据说明。
分析论证,使其更完美,更科学。
强调:如果用一个电阻R总来等效代_??????è?????R1_和R2,(电路的电流和总电压保持不变)这个代替串联电阻而使电路的状态不变的电阻R总称之为串联电阻R1和R2的总电阻。R1和R2叫R总的分电阻。
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R>R1 、R>R2)
2、我会推导
引导学生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由学生完成理论推导过程。(展示)
?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R=R1+R2
二、电阻的并联
1、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需要10Ω,可以并联吗?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2)、猜想与假设:
有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猜想到电阻并联后其总电阻会减小。
(3)、小组合作进行,然后小组展示收集证据说明。
分析论证
结论: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R2、我会推导(由学生完成)
三、实验验证(开盖有喜)
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法。
四、运用活学
1、有两个电阻,R1=3Ω, R2=9Ω,把它们串联后接到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比I1 :I2 = ,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 :U2 = 。
2、把R1=10Ω和R2=20Ω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是6V的电源上。求:①电路中的总电流。②R2两端的电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R =R1+R2
特点:(R >R1 、R>R2)——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
特点:(R 带着问题进课堂
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猜想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数据,找出结论
通过数据说明怎样才是等效的
利用串联电路电流与电压关系推导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学生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展示交流。
学生练习,熟悉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你的疑惑是:
学生回答
六、作业:完成《练习册》P69-70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