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探究按指定的比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实质。
【教学策略】
遵循图形教学的特点,从生活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层次地比较,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性。
【教学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探索图形放大的特性;知识迁移,探究图形缩小的特性;观察比较,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延伸,深化拓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1、观看孙悟空金箍棒放大、缩小的动画。
板书:放大与缩小。
2、辨析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教师展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片、人的影子、拍照、地图缩小等现象。
问:这些图片描述的分别是什么现象?你会怎样分类呢?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放大与缩小现象。
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图形的
【设计意图】
数学起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这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新知的探索提供了素材。引入部分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图形放大的特性。
(1)理解“2:1”,联系比例尺的意义。
提出:按2:1比例尺画出医疗针的平面图。
引导学生联系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1,表示把实际距离放大为原来的2倍。板书:2:1放大
出示探究活动一:画出长方形(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3cm)按2:1放大后的图形。
明确2:1放大是变化后的长度:变化前的长度。板书:现图:原图
(2)动手操作,初次探究。
分组设计不同的练习,分别画出长方形(长6cm,宽4cm)、正方形(边长3cm)按2:1变化后的图形。完成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注意观察,收集错例。
(3)评析例子,明确图形放大的方法。
①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说说画法。
长方形预设:长或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另一个不变。
②出示学生照片,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学生感受同时扩大长和宽的必要性。
(4)订正作品,再次巩固图形放大的画图方法。
【设计意图】
认识图形的放大,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看书质疑。初步掌握画图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感知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促使他们主动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2、知识迁移,探究图形缩小的特性。
活动二:画出这个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边6cm、9cm)按1:3缩小后的图形。
(1)比的前项大于比的后项就是放大,比的前项小于比的后项就是缩小。1:3、2:1都是变化后图形的长度:变化前图形的长度。
板书:1:3缩小
(2)自主探究图形缩小的方法。
学生在练习纸上自主探究。
请学生展示作品,说画法,验证三角形图形缩小的斜边也是原来的。
【设计意图】
认识图形的缩小,以放为主,引导学生联系图形放大的学习经验,自主实现知识迁移,理解和掌握图形缩小的概念。这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空间,使多种学习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领悟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内涵,发展空间观念。
3、小组合作,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
学生想一想、量一量、写一写、议一议,探究放大或缩小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14992351041401501140107950
小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其数学本质在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
教师用书指出: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观察、对比和思考。把形状不变蕴含在举例和比较的过程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书63页第1题。
下面哪个图形是图形A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哪个是缩小后得到的图形?说说原因。
270510128270
2、书本60页做一做。
先按4:1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289560105410
3、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提出放大照片的问题,请学生到电脑上操作。
(2)教师用鼠标分别朝横向和纵向拖动两次,使得图片要么放大长,没有放大宽;要么放大宽,没有放大长。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没变,体会图形相似变换的特点。
【设计意图】
这是全课的综合性训练,即把所有的比列举出来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清楚地认识到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有什么特点,真正理解比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四、总结延伸,深化拓展。
总结本课的内容,整理小学阶段所学图形的变换知识。
五、板书设计。
现图:原图
2:1 放大
1:3 缩小
大小变了
形状不变
2:1
2:1
1:3
小
缩
放
大
图形的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