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检测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铸成锅
B.
牛奶变酸
C.
冰雪融化
D.
轮胎爆裂
【答案】B
【解析】
牛奶变酸说明有显酸性的物质生长,属于化学变化,铁铸成锅、冰雪融化、轮胎爆裂都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有水的是(
)。
A.
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
白色硫酸铜粉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蓝
C.
人对着镜子哈气,镜子表面起雾
D.
蜡烛火焰上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答案】B
【解析】
A.热水瓶口出现白雾,是由于热水瓶内由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液化形成,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故错误;
B.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的,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水,被硫酸铜粉末吸收变成蓝色,所以它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故正确;
C.人对着镜子哈气,人口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镜子会液化成小水珠,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故错误;
D.蜡烛在燃烧时就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干冷的烧杯就会液化形成水珠,它也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故错误。
故选B。
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在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说明鸡蛋清显碱性,
pH大于7。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
含有酸根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C.
pH小于7的物质一定是酸
D.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物质一定是酸
【答案】B
【解析】A.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例如硫酸氢钠电离时能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但是硫酸氢钠属于盐,故A错误;
B.含有酸根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例如碳酸钠中含有碳酸根离子,但是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酸,故B正确;
C.pH值小于7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例如氯化铵溶液显酸性,但是氯化铵属于盐,不属于酸,故C错误;
D.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的溶液显酸性或显中性,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盐或水,故D错误。
故选B。
室温时,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
向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C.
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
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H+
【答案】C
【解析】A.a点时
,
反应没有开始
,
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H2SO4,故A错误;
B.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c点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有硫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故B错误;
C.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溶质质量为0,c点完全反应,杯内液体的pH=7,故C正确;
D.完全反应后继续加Ba(OH)2溶液到d点
,
点d溶液中较多的Ba2+、OH?,
无SO42?、H+,故D错误。
故选C。
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和氯离子(Cl-)。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浓盐酸瓶口的白雾是由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结合而成的盐酸小液滴。
①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涂有紫色石蕊的表面皿接触到“白雾”会变红,能证明“白雾”呈酸性,从而可说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
②涂有硝酸银溶液的表面皿遇白雾会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可说明白雾中含有氯离子,不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
③pH试纸可测量白雾的pH,从而可判断白雾(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呈酸性,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
④盐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所以涂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表面皿不变色,既不可说明白雾中含有氯离子,也不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
故①③正确,A符合题意。
故选A。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
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
D.
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答案】B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
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答案】D
【解析】:A.a点时,稀盐酸没有完全反应,溶液显酸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时溶液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B.bc段(不含b点)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没有和其它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因此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d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图中符合冲洗过程中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显酸性的土壤的pH小于7,引淡水冲洗过程中,溶液的pH升高,越来越接近7。故B图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情况。
故选B。
某校科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
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
C.
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
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答案】B
【解析】
A.由图可知a点pH>7,所以a点所示溶液呈碱性,故选项A错误;
B.由图可知b点pH=7,所以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故选项B正确;
C.由图可知pH变化为从大于7向小于7变化,所以该实验是稀硫酸将逐滴滴入NaOH溶液中,故选项C错误;
D.由图可知c点pH<7,所以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C.
C点溶液的pH>7
D.
x值为106.0
【答案】B
【解析】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B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C点的溶液中含有Na2CO3、NaCl两种溶质,由于Na2CO3显碱性,NaCl显中性,所以c的溶液的pH>7;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y?????????????
2.2g
,解得,
y=5.3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z?????????
?
5.0g?????
,
解得z=5.3g;
所以,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
)
A.
Na2CO3NaCl
NaOH
B.
NaOH
NaCl
Na2CO3
C.
NaCl?
NaOH?
Na2CO3
D.
NaCl
Na2CO3?
NaOH
【答案】C
【解析】
A.由于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能与溶液中Mg2+、Ag+、Ba2+均形成沉淀,先加入碳酸钠溶液会出现三种沉淀,不符合每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A错误;
B.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溶液中的Mg2+、Ag+形成沉淀,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象两种沉淀,不符合每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B错误;
C.氯化钠只能与溶液中Ag+形成氯化银沉淀,然后加入的氢氧化钠只与溶液中Mg2+形成氢氧化镁沉淀,最后加入的碳酸钠沉淀溶液中的Ba2+形成碳酸钡沉淀,满足每次只得一种沉淀的要求,故C正确;
D.氯化钠溶液沉淀溶液中Ag+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却能同时沉淀溶液中Mg2+、Ba2+的,不符合每次得到一种沉淀的要求,故D错误。
故选C。
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
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W
g加入到98
g
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
g
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
A.
30.8
g
B.
34.8
g
C.
30.8~34.8
g之间
D.
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
根据样品中的成分可知碳酸钾和氢氧化钾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过量酸再用氢氧化钾中和也生成硫酸钾,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钾,则可利用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守恒来计算硫酸钾的质量。设蒸发可以得到的硫酸钾固体质量为x,
H2SO4?
?~???K2SO4
98?
?
?
?
?
?
?
174
98
g20%?
?
?x
x=34.8
g;
故选B。
下列实验,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变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应该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而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没有变红,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也就是说氢氧化钠应该全部变质,故A结论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混在二氧化碳中共同进入了石灰水中,氯化氢溶于水形成了盐酸,盐酸会溶解掉碳酸钙所以看不到沉淀,故B结论错误;
C.酚酞遇碱变红,滴入盐酸后红色褪去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了,也就是说氢氧化钠被反应了,故C结论正确;
D.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液面上升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应该做一个盛放水的水槽中的对照实验即可,故D结论错误。
故选C。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下列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C.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
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答案】B
【解析】
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氯化铜,氯化铜溶液显蓝色;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硫酸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说明白色沉淀中反应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固体粉末中一定反应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所以该固体粉末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故选B。
新鲜鱼、肉用食盐腌渍后不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
A.
NaCl溶液中的Cl-有杀菌作用
B.
浓NaCl溶液中O2少,细菌无法生存
C.
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
渗透作用使鱼、肉细胞失水所致
【答案】C
【解析】A.NaCl溶液中的Cl-无杀菌作用,故A错误;
B.溶液中的氯化钠不会影响氧气的溶解,故B错误;
C.氯化钠溶液中有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其浓度大于细菌细胞液的浓度,细菌细胞会失水,造成缺水死亡,故C正确;
D.新鲜鱼、肉用食盐腌渍不易变质,是因氯化钠有杀菌作用,不是因鱼肉细胞失水所致,故D错误。
故选C。
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故A图像错误;
B.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故B图像正确;
C.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立即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待稀盐酸反应完后,气体质量不变,故C图像错误;
D.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立即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待稀盐酸反应完后,气体质量不变,故D图像错误。
故选B。
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
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
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铝是由铝、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铝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2=0,则x=+3价,故B正确;
C.稀盐酸与氢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是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水,会观察到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又消失,故D正确。
故选A。
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
)
A.
指针偏左,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变质
B.
指针偏左,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C.
指针偏右,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
指针偏右,食盐水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答案】C
【解析】
将块状烧碱与不饱和食盐水用橡皮管连接起来,由于烧碱具有吸水性,块状烧碱会吸收不饱和食盐水中的水,从而使得食盐溶液中的水减少,食盐溶液变浓,天平左盘质量减少;烧碱潮解,天平右盘质量增加;对于天平,哪个盘的质量重,天平的指针往那边偏,故指针偏右,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中溶液变红,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
盐酸
B.
碳酸钠
C.
硫酸钠
D.
氯化钠
【答案】C
【解析】
A试管加入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酸过量,B试管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残留液中含有碳酸根或硫酸根。结合AB试管现象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则加入的酸为硫酸,故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硫酸钠。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除去,Mg(OH)2、CaCO3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导致铝壶损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Mg(OH)2+2HCl=MgCl2+2H2O;CaCO3+2HCl=CaCl2+H2O+CO2↑;2Al+6HCl=2AlCl3+3H2↑
【解析】
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损坏铝壶,原因是: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
故答案为:Mg(OH)2+2HCl═MgCl2+2H2O;CaCO3+2HCl=CaCl2+H2O+CO2↑;2Al+6HCl═2AlCl3+3H2↑。
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燃着的木条熄灭
【解析】
解:鸡蛋壳(主要成份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看到鸡蛋表面有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会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
故答案为: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燃着的木条熄灭。
在分开盛放的A、B两溶液中。共含有Na+、Cu2+、Ba2+、Mg2+、NO3-、OH-、SO42-七种离子,两溶液里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的在B溶液里,则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________。
【答案】Ba2+、OH-
【解析】
氢氧根离子不能与铜离子和镁离子共存,硫酸根离子不能与钡离子共存,因为A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所以A中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一定有硝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A中一定没有钡离子,则B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答案为:Ba2+、OH-。
故填:Ba2+、OH-?。
测得某溶液中含有Na+、SO42-、Mg2+、NO3-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NO3-=4︰5︰8。若设Na+的个数为4n时,则SO42-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3n
【解析】由于溶液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NO3-=4:5:8,若Na+为4个,则Mg2+与NO3-个数分别为5与8个;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由溶液中SO42-的离子数==3n。
故答案为:3n。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H+,Cl-和,现在想要检测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
取适量溶液,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有
存在;
(2)再取上层清液加________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Cl-存在。
【答案】(1)Ba(NO3)2;(2)AgON3
【解析】
盐酸或可溶性氯化物中含有氯离子,检验氯离子,通常的检验方法是使用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银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氯离子;
检验硫酸和其它电离时能产生SO42-的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使用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钡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硫酸根离子;
(1)检验硫酸根离子使用的含可溶性钡离子的物质,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产生硫酸钡沉淀,可以使用Ba(NO3)2;
(2)检验氯离子使用的是含可溶性银离子的物质,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因此,再取上层清液加使用AgON3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Cl-存在。
故答案为:(1)Ba(NO3)2;(2)AgON3。
出现大面积冰雪灾害时需要及时除雪,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小佳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请你根据以上设计过程,完成下列空白:
⑴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_______(写化学式)。
⑵一定不含有的物质并说明理由_______
。
【答案】(1)MgCl2?;
(2)CuSO4,理由:加水溶解时为无色溶液,而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解析】(1)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镁,其化学式为:MgCl2?;
(2)融雪剂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无硫酸铜(CuSO4),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故答案为:(1)MgCl2?;(2)CuSO4,理由:加水溶解时为无色溶液,而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A、B、C、D是初中科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C、D物质类别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则A是________;(填名称)
(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写出D可能的化学式________(物质类别不同
的一种即可)。
【答案】(1)氢氧化钠;
(2)Na2CO3、CuO、NaOH(或其它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一种
【解析】(1)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C、D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B会转化为A,C、D会与A、B反应,所以:(1)若C是二氧化碳,B为氢氧化钙,D为酸或可溶性的铜盐或铁盐等,B→A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则A是氢氧化钠。
(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A为盐酸,B为硫酸,则D为碳酸盐或碱或金属氧化物。故D可能的化学式Na2CO3、CuO、NaOH(或其它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一种。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2)Na2CO3、CuO、NaOH(或其它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一种。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经实验得到下表,请完成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①少许白色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A
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
②A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得滤液C
③在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滤液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
【答案】硫酸铜;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解析】
通过①中的信息(无色溶液)可知,此物质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根据结论(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钠)可知,向
A中硝酸钡溶液后,硝酸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碳酸钡是白色沉淀,并且碳酸钡在硝酸溶液中会消失(发生化学反应)。发生的反应为:Ba(NO3)2+Na2CO3=BaCO3↓+2NaNO3;Ba(NO3)2+Na2SO4=BaSO4↓+2NaNO3;BaCO3+2HNO3
=Ba(NO3)2+H2O+CO2↑;AgNO3+NaCl=AgCl↓+NaNO3。
故答案为:硫酸铜;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可以用字母表达式AB+CD=AD+CB来表示。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稀盐酸与以下四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NaCl溶液、K2CO3溶液、AgNO3溶液、NaOH溶液。
甲同学提出稀盐酸与NaCl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乙同学认为不反应,因为
这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所得的物质是一样的。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
同意”)乙同学的看法。
(2)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你在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在K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
稀盐酸与K2C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实验2
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
实验3
在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不发生反应
(3)写出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在实验3中,甲、乙两位同学因为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故判断该反应不能进行,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若不同意,请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发生。可选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石蕊试液。
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
?
【答案】(1)同意(2)有气泡产生?
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3)HCl+AgNO3=AgCl↓+HNO3(4)不同意?
将少量的NaOH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最后向试管中慢慢滴加稀盐酸?
试管内的溶液先变成蓝色,然后蓝色慢慢褪去,最终变成红色?
试管内的NaOH已经反应完,所以稀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解析】(1)稀盐酸与NaCl溶液不反应,因为这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所得的物质是一样的,故填:同意;
(2)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看到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盐酸与K2C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说明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故填: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3)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故填:HCl+AgNO3=AgCl↓+HNO3;
(4)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判别;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发生,方案如下:
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少量的NaOH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最后向试管中慢慢滴加稀盐酸
试管内的溶液先变成蓝色,然后蓝色慢慢褪去,最终变成红色
试管内的NaOH已经反应完,所以稀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不同意;
将少量的NaOH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最后向试管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试管内的溶液先变成蓝色,然后蓝色慢慢褪去,最终变成红色;试管内的NaOH已经反应完,所以稀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是铁粉先和稀硫酸反应,还是氧化铜先和稀硫酸反应,或者两者同时与稀硫酸反应?为了解开困惑小明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各物质质量及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稀硫酸均过量。
实验
序号
铁粉
(克)
氧化铜
(克)
9.8%稀硫酸
(克)
实验现象
1
0.56
1.6
6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蓝色
2
1.68
1.6
6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1)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与稀硫酸,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铁和稀硫酸反应;②CuO+H2SO4=CuSO4+H2O;③Fe+CuSO4=FeSO4+Cu。
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后小明做出如下推测: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遇9.8%的稀硫酸时,氧化铜和硫酸先反应,铁和硫酸后反应。其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根据表中实验1的数据,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
【答案】(1)Fe+H2SO4=FeSO4+H2↑;
(2)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
(3)解:设生成CuSO4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
?
?
?
?
?
?
?
?
?
?160
1.6g?
?
?
?
?
?
?
?
?
?
?x
解得:x=3.2g
设与0.56g铁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y,
Fe+CuSO4=FeSO4+Cu
56?
?
160
0.56g??y
解得:y=1.6g
所得蓝色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为:3.2g-1.6g=1.6g
答:所得蓝色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为1.6g。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铁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2)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待硫酸铜反应完后,铁粉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依据的现象就是: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
(3)根据CuO+H2SO4=CuSO4+H2O以及氧化铜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生成硫酸铜的质量;
根据Fe+CuSO4=FeSO4+Cu以及铁粉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
即可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某化工厂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他们取16.25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43.6mL水中,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水的密度为1g/cm3)。
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__g。
(2)求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3)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求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50
解:(2)设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BaCl2+Na2CO3=BaCO3↓+2NaCl
?208?
?
?
?
?
?
?
?
197?
?
?
117
?x?
?
?
?
?
?
?
?
9.85g?
?
?
y
x=10.4g?
?
y=5.85
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2)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64%;(3)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85%
【解析】
(1)由图可知,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50g,故填:50;
(2)设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08?
?
?
?
?
?
?
197?
?
?
?
117
?
?x?
?
?
?
?
?
?
9.85g?
?
?
y
x=10.4g?
?
y=5.85
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3)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2)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64%;
(3)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85%。
四氯化硅(SiCl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SiCl4+3H2O═H2SiO3↓+4HCl.某地曾发生将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料倒入池塘造成污染的事件,事后环保人员在受污染的池塘中投放熟石灰〔Ca(OH)2〕作了有效处理。
(1)已知H2SiO3不跟Ca(OH)2反应,为了确定投入熟石灰的质量,要先测定废料倒入池塘后生成盐酸的质量。选用下列哪组数据能确定池塘中生成HCl的质量___
A.
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
?????B.
池塘水的pH
C.
池塘水中HCl的质量分数
(2)经测定池塘水中共有0.39吨H2SiO3产生,则需要加入多少吨熟石灰才能将其完全反应?
【答案】(1)A;
(2)设HCl的质量为xSiCl4+3H2O═H2SiO3↓+4HCl???????
?
?
?
?
?
?
?
?
?
?
?
?
?
?
?
?
?
?
????
?
78?
?
?
?
146?????????
?
?
?
?
?
?
?
?
?
?
?
?
?
?
?
?
?
?
?
?
?
0.39t?
?
?
?
x
X=0.73t
设需要Ca(OH)2的质量为y
2HCl+Ca(OH)2═══CaCl2+2H2O?
?
?
73?
?
?
74
??0.73t?
?
?
y
y=0.74t
答:需要加入0.74t熟石灰才能将其中的盐酸完全反应。
【解析】
通过分析可知,只要知道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通过SiCl4+3H2O═H2SiO3↓+4HCl,即可计算生成氯化氢的质量,故A正确;
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写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所加熟石灰的质量。
故答案为:(1)A;(2)解答过程见答案。
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的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4
0.8
1.0
1.0
计算:(1)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稀硫酸在第?
?
?
?
?
?
??份样品中已反应完。
(2)列式计算黄铜屑中锌的质量。
(3)列式计算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4)请在图中画出50.0g样品中加稀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答案】(1)1,2;
(2)设黄铜屑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
ZnSO4+H2↑
65
?
?
?
?
?
?
2?
?
x
?
?
?
?
?
?
?1.0g
解得:x=32.5g
×100%=65%
答:黄铜屑中锌的质量32.5g。
(3)设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为y,
Zn+
H2SO4=
ZnSO4+
H2↑
?
?
?
??
98
?
?
?
?
?
2
?
?
?
?
?y
?
?
?
?
?
??0.8g
y=39.2g
答: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
(4)当硫酸的质量的为0是,没有氢气产生,所以从0开始,随着硫酸的不断加入,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加入到120.0g时,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所以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曲线为:?
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铸成锅
B.
牛奶变酸
C.
冰雪融化
D.
轮胎爆裂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有水的是(
)
A.
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
白色硫酸铜粉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蓝
C.
人对着镜子哈气,镜子表面起雾
D.
蜡烛火焰上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在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
A.
A
B.
B
C.
C
D.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
含有酸根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C.
pH小于7的物质一定是酸
D.
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物质一定是酸
室温时,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
向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C.
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
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H+
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和氯离子(Cl-)。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
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
D.
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
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图中符合冲洗过程中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D.
某校科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
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
C.
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
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C.
C点溶液的pH>7
D.
x值为106.0
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
)
A.
Na2CO3NaCl
NaOH
B.
NaOH
NaCl
Na2CO3
C.
NaCl?
NaOH?
Na2CO3
D.
NaCl
Na2CO3?
NaOH
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
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W
g加入到98
g
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
g
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
A.
30.8
g
B.
34.8
g
C.
30.8~34.8
g之间
D.
无法计算
下列实验,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变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C.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红色褪去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反应
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A.
A
B.
B
C.
C
D.
D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下列依据上述实验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可能含有氯化铜
B.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C.
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铜、氯化钾
D.
一定含有碳酸钠、硝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钾
新鲜鱼、肉用食盐腌渍后不易变质,其主要原因是(
)。
A.
NaCl溶液中的Cl-有杀菌作用
B.
浓NaCl溶液中O2少,细菌无法生存
C.
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
渗透作用使鱼、肉细胞失水所致
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
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
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
)
A.
指针偏左,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变质
B.
指针偏左,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C.
指针偏右,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
指针偏右,食盐水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中溶液变红,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
盐酸
B.
碳酸钠
C.
硫酸钠
D.
氯化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0分)
烧水的铝壶中常结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除去,Mg(OH)2、CaCO3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盐酸的用量过多,会导致铝壶损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在分开盛放的A、B两溶液中。共含有Na+、Cu2+、Ba2+、Mg2+、NO3-、OH-、SO42-七种离子,两溶液里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的在B溶液里,则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________。
测得某溶液中含有Na+、SO42-、Mg2+、NO3-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NO3-=4︰5︰8。若设Na+的个数为4n时,则SO42-的个数为________。
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H+,Cl-和,现在想要检测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
(1)取适量溶液,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有存在;
(2)再取上层清液加________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Cl-存在。
出现大面积冰雪灾害时需要及时除雪,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镁、硫酸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小佳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请你根据以上设计过程,完成下列空白:
⑴该融雪剂中一定含有_______(写化学式)。
⑵一定不含有的物质并说明理由_______
。
A、B、C、D是初中科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C、D物质类别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则A是________;(填名称)
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写出D可能的化学式________(物质类别不同
的一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经实验得到下表,请完成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①少许白色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A
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
②A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得滤液C
③在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滤液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可以用字母表达式AB+CD=AD+CB来表示。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稀盐酸与以下四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NaCl溶液、K2CO3溶液、AgNO3溶液、NaOH溶液。
(1)甲同学提出稀盐酸与NaCl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乙同学认为不反应,因为这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所得的物质是一样的。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乙同学的看法。
(2)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你在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在K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
稀盐酸与K2CO3溶液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实验2
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
实验3
在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不发生反应
(3)写出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在实验3中,甲、乙两位同学因为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故判断该反应不能进行,你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若不同意,请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发生。可选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石蕊试液。
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
?
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是铁粉先和稀硫酸反应,还是氧化铜先和稀硫酸反应,或者两者同时与稀硫酸反应?为了解开困惑小明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各物质质量及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稀硫酸均过量。
实验
序号
铁粉
(克)
氧化铜
(克)
9.8%稀硫酸
(克)
实验现象
1
0.56
1.6
6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蓝色
2
1.68
1.6
6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1)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与稀硫酸,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铁和稀硫酸反应;②CuO+H2SO4=CuSO4+H2O;③Fe+CuSO4=FeSO4+Cu。
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后小明做出如下推测:铁粉、氧化铜的混合物遇9.8%的稀硫酸时,氧化铜和硫酸先反应,铁和硫酸后反应。其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根据表中实验1的数据,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
四、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某化工厂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他们取16.25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43.6mL水中,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水的密度为1g/cm3)。
(1)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___g。
(2)求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3)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求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四氯化硅(SiCl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SiCl4+3H2O═H2SiO3↓+4HCl.某地曾发生将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料倒入池塘造成污染的事件,事后环保人员在受污染的池塘中投放熟石灰〔Ca(OH)2〕作了有效处理。
(1)已知H2SiO3不跟Ca(OH)2反应,为了确定投入熟石灰的质量,要先测定废料倒入池塘后生成盐酸的质量。选用下列哪组数据能确定池塘中生成HCl的质量___
A.
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
??
???B.
池塘水的pH
C.
池塘水中HCl的质量分数
(2)经测定池塘水中共有0.39吨H2SiO3产生,则需要加入多少吨熟石灰才能将其完全反应?
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的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4
0.8
1.0
1.0
计算:(1)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稀硫酸在第?
?
?
?
?
?
??份样品中已反应完。
(2)列式计算黄铜屑中锌的质量。
(3)列式计算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4)请在图中画出50.0g样品中加稀酸的质量
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