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1.5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学习目标+知识清单+闯关全练+提升培优+实战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1.5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学习目标+知识清单+闯关全练+提升培优+实战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24 11:40: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节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1.通过氢氧化钠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理解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质。
2.通过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及处理酸性废水等实例,了解酸碱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1、酸碱反应
(1)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HCl=
NaCl+
H2O
2NaOH+
H2SO4=Na2SO4
+2H2O
(2)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酸中的H+和碱中的OH-发生作用生成水,即H++OH-=H2O。
2.酸碱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农业上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3)精炼石油: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
(4)中和胃酸:医学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重要提示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指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退去。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酸和碱的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
考点一、酸碱中和反应
例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发生反应”时,用NaOH溶液、稀HCI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如图中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A.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HCl
B.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HCl
C.稀HCl、石蕊溶液、NaOH溶液
D.稀HCl、酚酞溶液、NaOH溶液
【解答】解: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向试剂①中滴加试剂②,溶液变红色,再滴加试剂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滴加的指示剂应为无色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试剂①是氢氧化钠溶液,试剂③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故选:A。
(2020?包河区二模)将2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装有4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杯内溶液的p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
反应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
溶液温度(℃)
20.5
20.6
20.7
20.8
20.9
20.8
20.7
(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 20.9 ℃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答】解:(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20.9℃,这是因为恰好完全反应时放热最多,温度最高。
故填:20.9。
(2)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58.5
40g×10%
x
=,
x=5.85g,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g盐酸,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7%,
答: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考点二、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例3、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胃舒乳[含Mg(OH)2]治疗胃酸过多
C.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
D.利用稀硫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Fe2O3)
【解答】解:A、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属于碱,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属于酸和碱的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
B、氢氧化镁属于碱,胃酸的成分主要是盐酸,属于酸和碱的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
C、氢氧化钠属于碱,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
D、用硫酸除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硫酸与氧化铁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
故选:D。
例4、(2019?昆山市一模)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
【解答】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速率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a、b、c三种曲线中,最终a、b、c都显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可以看出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即pH=7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等,因此所用盐酸浓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也越大,V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的pH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图中符合冲洗过程中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显酸性的土壤的pH小于7,引淡水冲洗过程中,溶液的pH升高,越来越接近7。故B图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情况。
故选B。
已知X和Y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设X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x,Y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Y,当X和Y按质量比AX:AY反应后,溶液的pH>7,如果X和Y按质量比2AX:AY,则反应后溶液的pH=7,X、Y应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NaCl和Ba(OH)2
B.
HCl和Ba(OH)2
C.
HCl和NaOH
D.
NaOH和H2SO4
【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和氢氧化钡不能反应,因为混合后无沉淀或水或气体产生,故选项A错误;
B.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5,氢氧化钡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1,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质量比为73:161,当按照质量比36.5:161进行反应后,氢氧化钡有剩余,pH>7,如果按照质量比73:161进行反应,恰好反应,pH=7,故选项B正确;
C.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5,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质量比为36.5:40,当按照质量比36.5:40进行反应后,恰好反应,pH=7,故选项C错误;
D.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当按照质量比40:80进行反应后,硫酸有剩余,pH<7,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
稀盐酸
B.
锌粒
C.
碳酸钠溶液
D.
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A
【解析】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一定有硫酸钠,可能有稀硫酸,一定没有氢氧化钠。
A.稀盐酸与稀硫酸不反应,不可用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故选项A所选试剂错误;
B.锌粒与稀硫酸能反应产生气泡,可用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故选项B所选试剂正确;
C.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能反应产生气泡,可用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故选项C所选试剂正确;
D.紫色石蕊试液遇稀硫酸变红色,可用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故选项D所选试剂正确。
故选A。
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
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W
g加入到98
g
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
g
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A.
30.8
g
B.
34.8
g
C.
30.8~34.8
g之间
D.
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根据样品中的成分可知碳酸钾和氢氧化钾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过量酸再用氢氧化钾中和也生成硫酸钾,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钾,则可利用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守恒来计算硫酸钾的质量。设蒸发可以得到的硫酸钾固体质量为x,
H2SO4?
?~???K2SO4
98?
?
?
?
?
?
174
98
g20%?
?
?x
x=34.8
g;
故选B。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等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蛋白质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化合物,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氨基酸分子具有的性质有?
(???

A.
只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
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硫酸反应
C.
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
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答案】C
【解析】由题可知,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说明氨基酸分子既具有酸性又具有碱的性质,氨基酸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现有一定量盐酸与5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如改用等量同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来反应,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此时呈现的颜色是()
A.
紫色
B.
蓝色
C.
红色
D.
无色
【答案】C
【解析】
NaOH+HCl

NaCl+H2O
40?
?
?
36.5
KOH+HCl

KCl+H2O
?56?
?
36.5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消耗相同的盐酸需要氢氧化钾的量多,当使用相同量的氢氧化钾来与盐酸反应时,盐酸有剩余,故溶液呈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观察选项,故C正确。
故选C。
实验课上,同学们用下图所示四种溶液探究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处理过程为:将A和B中液体混合,得到红色溶液E;将C和D中液体混合,得到废液F;将E和F放入烧杯中。
(1)向A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为_______________色。
(2)A和B混合后,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
a.NaCl???????b.HCl???????c.NaOH
(3)C和D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继续对烧杯中的废液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中的废液除酚酞和水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________.
【进行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物质
(5)为实现绿色排放(溶液呈中性),应对废液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色(2)b(3)Ca(OH)2+Na2CO3══CaCO3↓+2NaOH
(4)NaCl、NaOH??????(5)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解析】
(1)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
(2)将A和B中液体混合,得到红色溶液E,说明溶液显碱性,则一定没有盐酸,故选b;
(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4)由A和B中液体混合,得到红色溶液E,说明溶液显碱性,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则废液中一定含有溶质NaCl、NaOH;
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是否完全反应无法判断,故废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
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将废液过滤,然后取滤液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另外取滤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含氢氧化钙,若两支试管中均无现象,则不含这两种物质。
(5)因为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要实现绿色排放,可向废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中红色恰好消失。
故答案为:(1)无色(2)b(3)Ca(OH)2+Na2CO3══CaCO3↓+2NaOH
(4)NaCl、NaOH?
?
??(5)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比赛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谁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
(1)理论上,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请在下列试剂中选择最符合比赛要求的试剂:
?①锌粉、②铁粉、③铜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盐酸溶液。
你选择的试剂是
??????????(填序号),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若要使小车的运动速度比(1)中所选试剂时快,应往试管中加入哪两种试剂?
?
?
?
?
?
?
?
?
?
?
?
?
????(填序号,从上一小题中提供的试剂中选)(提示:10%的稀硫酸比10%的盐酸溶液pH要大)
(3)有同学根据同样的推进原理,只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一种廉价的固体氧化物
?
?
?
?
?
?
?
?
?
?
?
?
?
???,也能使小车运动。
【答案】(1)②⑤;Fe
+
2HCl
═?FeCl2?+
H2↑;(2)①⑤(3)生石灰
【解析】
(1)加入的试剂是②铁粉和⑤10%的盐酸溶液会生成大量的氢气,故小车向前运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2HCl
═?FeCl2+
H2↑;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锌比铁分子量小,往试管中加入①锌粉和⑤10%的盐酸溶液,小车的运动速度比(1)中所选试剂时快。
(3)根据同样的推进原理,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生石灰会产生CO2气体,也能使小车运动。
故答案为:(1)②⑤;Fe
+
2HCl
═?FeCl2?+
H2↑;(2)①⑤(3)生石灰
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73%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盐酸体积(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温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________秒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分析上表数据发现,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请分
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的体积与pH的变化数据,试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盐酸的密度取1.0克/毫升)
【答案】(1)125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温度上升;反应停止后,温度下降
(3)解:HCl的质量=20毫升×1克/毫升×0.73%=0.146g
设NaOH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十H2O
40
?
?
?
??36.5
x
?
?
?
??0.146克
x=0.16克
答: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0.16克
向34.2g的Ba(OH)2溶液中先后滴加质量分数为8%的CuSO4溶液和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溶液,绘制了滴加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溶液pH___(选填“>”、“=”或“<”)7。
(2)通过计算确定加入的CuSO4溶液中的溶液质量为多少?
(3)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
(2)由于由5.64g变成4.66g是减少了氢氧化铜的质量,所以这个沉淀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5.64g?4.66g=0.98g;
设加入的CuSO4溶液的质量为x。
Ba(OH)?2+CuSO4=BaSO4↓+Cu(OH)2↓
???????????????????????160?
?
?
?
?
?
?
?
?
?
?
98
????????????????????????8%x????????????????????
???0.98g
x=20g
答:加入的CuSO4溶液的质量为20g;
(3)设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根据钡元素守恒可得:
Ba(OH)?2+CuSO4=BaSO4↓+Cu(OH)2↓
?171?
?
?
?
?
?
?
?
?
?
?
?233
34.2gy?
?
?
?
?
?
?
?
??
?4.66g
y=10%
答: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1.(2019?枣庄)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在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沉淀,溶质的质量是不断减少的,到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溶质的质量才会慢慢增加,故A错误;
B.稀硫酸的pH小于7,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慢慢的增大,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会无限的接近氢氧化钡溶液的pH,故B错误;
C.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不断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在不断的增加,故C错误;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2019?台州)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 
 7。
【解答】解:(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氢离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7。
故答案为:(1)氢离子;(2)>。
3.(2019?常州)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答】解:(1)在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图象一开始是pH>7说明溶液是碱,随着药品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变成小于7,说明是往碱溶液中逐滴滴加酸溶液,仪器A中是盐酸溶液,溶质是HCl;
(3)根据图2和图3
的信息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最高,所以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4)A.在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pH>7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故A正确;
B.图2中d点所示溶液中pH<7,溶液呈酸性,溶质是NaCl和HCl,氯化氢是气体在蒸发过得中跑掉了,所得固体为纯净物,故B正确;
C.图2中在c点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会增加,故C错误;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答案:(1)NaOH+HCl=NaCl+H2O;(2)HCl;(3)12;(4)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节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1.通过氢氧化钠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理解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质。
2.通过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及处理酸性废水等实例,了解酸碱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1、酸碱反应
(1)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HCl=
NaCl+
H2O
2NaOH+
H2SO4=Na2SO4
+2H2O
(2)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酸中的H+和碱中的OH-发生作用生成水,即H++OH-=H2O。
2.酸碱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农业上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3)精炼石油: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
(4)中和胃酸:医学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重要提示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指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退去。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酸和碱的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
考点一、酸碱中和反应
例1、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发生反应”时,用NaOH溶液、稀HCI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如图中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A.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HCl
B.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HCl
C.稀HCl、石蕊溶液、NaOH溶液
D.稀HCl、酚酞溶液、NaOH溶液
(2020?包河区二模)将2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装有4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杯内溶液的p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温度变化如表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散失)。
反应时间(s)
0
10
20
30
40
50
60
溶液温度(℃)
20.5
20.6
20.7
20.8
20.9
20.8
20.7
(1)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是 20.9 ℃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考点二、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例3、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胃舒乳[含Mg(OH)2]治疗胃酸过多
C.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
D.利用稀硫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Fe2O3)
例4、(2019?昆山市一模)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
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图中符合冲洗过程中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已知X和Y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设X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x,Y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Y,当X和Y按质量比AX:AY反应后,溶液的pH>7,如果X和Y按质量比2AX:AY,则反应后溶液的pH=7,X、Y应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NaCl和Ba(OH)2
B.
HCl和Ba(OH)2
C.
HCl和NaOH
D.
NaOH和H2SO4
向盛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
稀盐酸
B.
锌粒
C.
碳酸钠溶液
D.
紫色石蕊试液
有一些在空气中露置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
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W
g加入到98
g
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20
g
10%的KOH溶液中和至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

A.
30.8
g
B.
34.8
g
C.
30.8~34.8
g之间
D.
无法计算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等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蛋白质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化合物,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氨基酸分子具有的性质有?
(???

A.
只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
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硫酸反应
C.
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
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现有一定量盐酸与50
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如改用等量同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来反应,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此时呈现的颜色是()
A.
紫色
B.
蓝色
C.
红色
D.
无色
实验课上,同学们用下图所示四种溶液探究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处理过程为:将A和B中液体混合,得到红色溶液E;将C和D中液体混合,得到废液F;将E和F放入烧杯中。
(1)向A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为_______________色。
(2)A和B混合后,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
a.NaCl???????b.HCl???????c.NaOH
(3)C和D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继续对烧杯中的废液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中的废液除酚酞和水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________.
【进行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物质
(5)为实现绿色排放(溶液呈中性),应对废液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自制一个总质量为400克左右,不使用电力的四轮小车,并比赛小车在摩擦力很小的水平道路上一次运行的距离谁最远。张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一辆小车,他往试管中加入两种试剂,塞紧塞子,过一会小车向前运动了。
(1)理论上,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请在下列试剂中选择最符合比赛要求的试剂:
①锌粉、②铁粉、③铜粉、④10%的稀硫酸、⑤10%的盐酸溶液。
你选择的试剂是
??????????(填序号),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2)在加入的两种试剂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若要使小车的运动速度比(1)中所选试剂时快,应往试管中加入哪两种试剂?
?
?
?
?
?
?
?
?
?
?
?
?
????(填序号,从上一小题中提供的试剂中选)(提示:10%的稀硫酸比10%的盐酸溶液pH要大)
(3)有同学根据同样的推进原理,只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一种廉价的固体氧化物
?
?
?
?
?
?
?
?
?
?
?
?
?
???,也能使小车运动。
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73%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盐酸体积(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温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________秒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分析上表数据发现,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请分
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的体积与pH的变化数据,试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盐酸的密度取1.0克/毫升)
向34.2g的Ba(OH)2溶液中先后滴加质量分数为8%的CuSO4溶液和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溶液,绘制了滴加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溶液pH___(选填“>”、“=”或“<”)7。
(2)通过计算确定加入的CuSO4溶液中的溶液质量为多少?
(3)原Ba(OH)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2019?枣庄)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9?台州)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 
 7。
3.(2019?常州)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