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河东先生集》传世。代表作有《渔翁》《捕蛇者说》等。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永州八记》。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艺术特色
移步换景
精细生动地描绘景物
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梳理
虚词归纳
而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不译,连词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连词
以
全石以为底
介词,把
卷石底以出
连词,可不译,或译为“而”
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以
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
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崔氏二小生
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随
见
下见小潭
动词,现在
明灭可见
动词,看见
清
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乐
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
游玩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
凄神寒骨
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寒,使······感
到寒冷
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隶而从者
隶:名词用作动词,跟着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余)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余”)
坐(于)潭上(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如鸣佩环(谓语前置,及主谓倒装,应为“如佩环鸣”)
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练习题
填空题
文章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作者写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是“心乐之”,可游到最后,心情却感到“悄怆幽邃”(原文),只好离开,原因是什么?因为小石潭幽静、寂寞、冷清的环境触发作者内心的隐痛和忧伤。
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小石潭周围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文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文中的“水尤清冽”相照应。
文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第一二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解析:C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情态和潭水的空明澄澈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表述错误。
2.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解析:D文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解析:“直抒胸臆”错,应该是“情景交融”。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第一段开头先写水声采用了未见其性先闻其声的手法。
B.第二段写谭中的鱼,以鱼的数量少来表现小石潭的小。
C.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用“不可知其源”来表现小石潭小而神秘莫测的特点。
D.第四段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感觉。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乃去
C.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砍伐/攻打;B动词,离开;C代词,它的/副词,难道;D连词,因为,由于/连词,来。
6.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解析:四项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名词,而除A外,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简答题
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游览初“心乐之”,欢快而又兴致,后来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这是作者贬官失意心境的曲折反映。
文中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
特点:潭水清澈,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清悲凉。
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转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例:我认为作者的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例: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对联:
小石潭凄寒幽静
桃花源和平宁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句写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用了“隔、闻、伐、取、见”等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览,并感受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和探奇的乐趣。
阅读题
壹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水中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
B.雾淞沆砀天
/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
/
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解析:A.念:考虑。B.绝:消失。C.西:向西。
3.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
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
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解析:甲文没有写水。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贰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陷时现。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①
可以石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
②水中鱼儿橡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
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在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
②被贬之地荒远。
③小潭厂环境凄清。
乙文翻译: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革新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名同辈一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遇贬逐,又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道路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叁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洽与松泉作四邻,煮茗听雨好留宾。
新桃满径为家业,风月一簾任我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寒冷
(2)心乐之:以……为乐(感到快乐)
(3)乃记之而去:然后、就(表顺承或顺接关系)
(4)煮茗听雨:茶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鱼儿)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2)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煮茗听雨/好留客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例:见渔人,乃大惊。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环滁皆山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5.对以上诗文材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第二段字字写鱼,对水的描写不着一字。然而其名写鱼,其实写水,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
B.乙诗的“新桃满径”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职业。C.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
寂寥;乙诗“洽与松泉作四邻”也同样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
D.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乙诗借具体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自命不凡,却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6.“风月一簾任我吟”的“任”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任”是随意、任意的意思。从“任”字可以看出作者超凡脱俗、满身书香、洒脱豪放的性格特点。
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乐:以……为乐
(2)不可久居
居:停留
(3)不里许
许:大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
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
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
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B)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乙文翻译: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伍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www.营溪③。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⑦俾(bì):以便,准备。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潭水和游鱼;乙文中描写溪水的句子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大概
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
南流数十步
向南
不可名状
说出
翻译。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欣赏,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乙文翻译: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快乐
B.影布石上
布:映照
C.斗折蛇行
蛇:像蛇爬行那样
D.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解析:以······为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B.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乃记之而去
马之千里者(《马说》)
解析:B项,“从”都是动词,跟从。
A项,前句“以”,介词,因为;后句的“以”,介词,拿,把。
C项,前句的“其”,代词,指小溪;后句的“其”,语气助词,一定。
D项,前句的“之”,代词,指小石潭的风景;后句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解析: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触发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
柒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
澈:同“彻”,穿过,透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
(3)疾趋:
趋:快走
(4)山行之极观也:
观:景象(景观)
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
清
(2)《观第五泄记》:伟(奇)
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乙文翻译:
看第五个瀑布游记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捌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民又桥焉
名词用作动词,建桥、架桥
若床若堂,若陈筵席
摆设
下列断句正确的是(B)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翻译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叮咚响声像是弹琴声。
甲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什么特点?乙文写“石涧”,说说石涧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石潭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石涧之美:美在水大,美在泉水叮咚作响,美在像鱼龙鳞甲般的石块,美在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
乙文翻译:
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