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2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4 13:45:4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重点
通过实验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难点
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实验操作.
【教学环节安排】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节干电池给一个小灯泡通电后,再用两节干电池给同一个灯泡通电,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2)如图乙所示,用同一个电路给两个不同的小灯泡通电,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对灯泡亮度的观察,你认为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学生观看.
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合作共建
知识点1: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问题1:提出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结:(猜想)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可能成正比.
问题2:(设计方案)为了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结:(1)电路图(如图):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10Ω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导线.
问题3:实验中怎样改变电压?

结: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问题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结:
实验次序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1
R=10Ω10.1220.2330.3
问题5:(分析论证)你打算怎样分析你得到的数据?

结:(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
(2)画出图像分析
    
问题6: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
问题7:处理例1及变式练习1.
例1:【解析】表中数据所体现的是当电阻一定时(R=5Ω),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当电压成倍的增大时,导体中电流也随之成倍的增大所以可以得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变式练习1:【解析】选A.四幅图中,横坐标为电压,纵坐标为电流,反映了在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零,故选A.
知识点2: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问题1:(提出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结:(猜想)电流跟电阻可能成反比.
问题2:(设计方案)为了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是否成反比”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结:(1)电路图(如图):
    (2)实验器材:有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和导线.
问题3:实验中怎样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结: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问题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结:学生把实验得出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序电压U/V电阻R/Ω电流I/A1
U=1.5V50.32100.153150.1
问题5:(分析论证)你打算怎样分析你得到的数据?
小结:(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
(2)画出图像分析
问题6: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
问题7:(评估)你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怎么改进?

结:根据实际实验数据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8:处理例2及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李丽的结论包含了张芳的结论,而且比张芳的结论更具体、更准确,因此李丽的结论是正确的,张芳的结论是错误的
变式练习2:【解析】在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压一定,该改变电阻.所以将定值电阻由5Ω更换为10Ω并闭合开关后,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恒定不变,故选B.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
小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电路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首先个人独立设计,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确定最佳表格.
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教师巡回走动,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数据:
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
2.画出图像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例1;
教师提问,收集答案;
教师讲解,订正答案及解题方法
教师讲解变式练习1的解法,重点讲解图像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生听讲、理解和记忆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实验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
小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电路图.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首先个人独立设计,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确定最佳表格.
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教师巡回走动,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数据:
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
2.画出图像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改进实验的措施,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反思实验结论的正误.
教师讲解例2;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基础上完成例2.
学生独立完成变式练习2;
教师提问检查.
诊断评价
“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教学问题最
佳解决方案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教后反思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2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重点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难点
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教学环节安排】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两个结论,即: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
进一步引申:你能用精炼的语言把这两个结论概括到一起吗?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达到了大物理学家的水平,我们班有多少大物理学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合作共建
知识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
问题1:如何用一句话把上节课学习的两个结论表述出来?
小结: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此
规律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欧姆定律.
问题2: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小结:I=
U=IR
R
=,其中I—A
U—V
R—Ω.
问题3:由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可知R=.对于此变形公式,小明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小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都无关,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有关.所以小明的看法是错误的.
问题4:处理例1及变式练习1.
例1:【解析】选A、C.“某一段导体”即导体的电阻一定,此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A项正确;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可以由两端电压除以导体的电阻计算出,所以C项也正确;导体中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和电阻有关,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饭比,所以BD项均错误.
变式练习1:【解析】选D.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所以A、B、C的说法均错误.根据,当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时,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大,所以D的说法正确.
知识点2:欧姆定律的应用
问题1:怎样计算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的大小?
小结: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I=
,分别代入电压值和电阻值进行计算,要注意电压的单位必须用V.
补充例题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灯的电流?
解:I=
=
=0.27A
问题2:怎样计算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的大小?

结: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I=
,推导得出U=IR,分别代入电流值和电阻值进行计算,要注意电流的单位必须用A,电阻的单位必须用Ω.
补充例题2: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10Ω,通过的电流为450m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解:U=IR=0.45A×10Ω=4.5V
问题3:怎样计算用电器的电阻的大小?

结: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I=
,推导得出R=,分别代入电压值和电流值进行计算,要注意电压的单位必须用V,电流的单位必须用A.
补充例题3:用电压表测得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解:R=
=
=18Ω
处理例2
例2:【解析】
R=
=
=44Ω
问题4:怎样同时计算通过两个或两个用电器中的电流?
小结: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I=
,要注意不同的电压、电流和电阻应当加上脚标作为区别.
处理变式练习2.
变式练习2:【解析】
I1=
=
=0.18A
I2=
=
=0.45A
问题5:做电学计算题应该注意什么?

结:做电学计算题应注意:
(1)要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符号和数值;
(2)题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到公式中各量所用的单位上;
(3)解的过程要写出公式,代入数值,得出结果;
(4)在同一题中,有两个不同的电流(或电压,或电阻)时,要加脚标加以区分.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两个结论,再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把这两个结论表述出来.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让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公式以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对电阻的理解.
教师讲解例1的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
学生听讲,之后完成例1的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变式练习1;
教师提问答案;
教师讲解点评变式1的阶梯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未知量的符号和数值.再选择公式,代入数值,计算得出结果.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前先要进行电流的单位换算,
即I=450mA=0.45A.
分析:本题选择的公式是R=.
分析:本体隐含条件: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
利用变式练习2进行练习.
分析:本题选择的公式是I=
,所以通过红灯的电流为I1=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I2=
,计算时不能把电阻代错,同一公式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录.
诊断评价
“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
有一用电器的电阻为20Ω,当通过该电阻的电流为0.25A时,为了测量该电阻两端的电压,用量程为0~3V和0~15V的电压表,应该选的量程是多少?
教学问题最
佳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教后反思
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