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电是什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电是什么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24 13: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知道并理解两种电荷及作用规律.
3.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4.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及静电感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们对电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科学.
2.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
探究两种电荷及作用规律.
难点
认识摩擦起电的原理.
【教学环节安排】


教 学 问 题 设 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1、秋冬季节,如果把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在夜晚脱衣服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同时会产生亮光,这是为什么?
2、引导学生举例:生产和生活中对电的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让学生通过举例,进一步感受电的存在和作用.
合作共建
知识点1:摩擦起电现象
问题1:用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笔杆接触碎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这种现象相同?
小 结: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问题2: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主要根据物体是否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如果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物体带电.
变式练习1:
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与其他衣服相互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从而使衣服带电,所以衣服才会吸引轻小的灰尘.
知识点2:两种电荷与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问题1:猜想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小结:猜想不论正确与否,合理即可
问题2:实验探究:各种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实验一: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分析与论证: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而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吸引,所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不相同.
探究实验二:
提出问题:其他带电体所带的电荷与玻璃棒、橡胶棒所带的电有什么关系?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
动手实验: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直尺(或其他带电体)分别与玻璃棒相互靠近、与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与论证:其他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与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要么与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所以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
问题3: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
小 结: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问题4:自然界中的正负电荷是如何作用的?
小 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问题5: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
小 结: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问题6: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本题主要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当两个小球相互排斥时,证明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当两个小球相互吸引时,存在两种可能::①两轻小物体带异种电荷,②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变式练习2:
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当一个带电小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小球时会相互吸引,当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相互靠近时也会相互吸引.因此两个小球相互吸引时,存在两种可能,做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知识点3:验电器与静电感应
问题1: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小 结: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由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片组成,它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我们可以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问题2:什么是静电感应?其原因是什么?
小 结:一带电的物体与一不带电的导体靠近时,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叫做静电感应.其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师演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碎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用直尺、圆珠笔、塑料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分别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带电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明选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加深对带电体性质的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先猜想,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其相互作用的现象即“吸引”或“排斥”来判断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先猜想,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注意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分为两类:一类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一类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引导学生记忆正负电荷的规定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组内同学相互提问、检查、交流.
指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第44页的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注意只作了解、不可过难)
通过练习、讨论、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电荷及作用规律.
学生尝试解答,分析推理.
教师强调:两个小球相互吸引时的两种可能.
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要求学生先看书自学“加油站”,后展开讨论.
诊断评价
“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
课本中的作业:1、2、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问题最
佳解决方案
1.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教后反思
1.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