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密度概念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及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器材】 
托盘天平、直尺、木块、铁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物体质量比较时,注意控制变量法。 【实验引入】 
1、辨别以下物体分别是什么物质?说说其特征。 
2、用手感受它们的轻重,体会它们所含物质的不同,质量也不一样。 
【引出】 
物体即使体积相同,因所含物质不同,质量也不一样。 
【讨论】 
“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是否正确? 
颜色、味道、气味、弹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密度…… 
比较物体的质量,要确定两个因素:体积、物质。 
控制变量法。 
二、合作探究 
收集猜想,组织活动探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辅导学生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引出新物理量——密度。 
简单介绍物理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密度公式,规范书写,理解含义。注意物理量符号。 
强调物理属性,与特殊例子(气体)。 
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化除误解:ρ虽然是m与V的比值,但不随m或V的变化而变化。 
阐述单位,读法、符号、规范书写。 
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强调科学计数法。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猜想与假设】 
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可能越大。 
2、相同体积的物体,物质不同,质量可能不同。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1、选取两块不同体积的木块与两块不同体积的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2、利用直尺测出所选物体的体积,利用托盘天平测出所选物体的质量。 
3、比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取两块形状规则,体积不相同的木块,用托盘天平和直尺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2、取两块形状规则,体积不相同的铁块,用托盘天平和直尺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记录数据】 
研究对象 
质量 
m/kg 
体积 
V/m3 
质量与体积之比 
木块 
6 
10 
0.6×103 
12 
20 
0.6×103 
铁块 
79 
10 
7.9×103 
158 
20 
7.9×103 
【分析与论证】 
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 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不相同 的。 
【回顾】 
“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是错误的。 
二、密度 
【理解】 
密度的定义: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了解】 
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熟记】 
密度的公式: 
【推导】 
 
 
(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ρ表示物质的密度。) 
【注意】 
密度表示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相同物质,密度一般相同。) 
【知道】 
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的。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或kg·m-3。密度单位还有克/厘米3,读作“克每立方米”,符号是g/cm3或g·cm-3。 
【换算】 
1kg/m3= 10-3 g/cm3 
1g/cm3= 103 kg/m3 
过程: 
 
【例题】 
有一物体质量为89g,体积为10cm3,问: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千克每立方米? 
解:已知m=89g,V=10cm3 
答:该物体的密度是8.9×103kg/m3。 
正比关系。 
利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直尺测量物体的体积。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会设计实验,合理选取器材。 
注意:误差与错误,实验数值与理想数值。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解决问题。 
比值定义法:如“速度”。 
牢记公式,灵活变形。规范书写,理解物理意义。 
区别物理量符号与单位符号。 
注意:气体,水与冰,热胀冷缩。 
注意密度虽为比值,但不因质量或体积大小而影响。 
注意密度单位的大小。 
观看例题,熟悉解题步骤。 
三、巩固练习 
辅导学生开展密度知识的检验,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的换算。 
收集学生的易错之处,重点突破。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规范解题。 
因材施教,培优工作。 
阐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心、镀金。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顺推、逆推的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能力。 
注意规范做题,单位换算。 
引导学生会看图像信息,会代数分析,会排除法。 
 【学以致用】 
1、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其单位读作 千克每立方米 。一瓶酒精,如果倒掉一半则剩下酒精的密度是 0.8×103kg/m3 。 
2、下列现象中,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是(B)。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一块铁热胀冷缩 
C.一块玻璃打碎了 
D.粗铜丝变成细铜丝 
3、盛夏天气炎热,小明利用冰箱制作冰块。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全部结冰。下列关于水结冰后相应物理量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A.密度变小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小 D.都不变 
4、有四个一样大小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已知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那么质量最大的是(A)。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5、有一块体积是0.1m3的金属块,它的质量是780kg,那么该金属的密度是 7.8×103 kg/m3。 
解:已知V=0.1m3,m=780kg 
=7.8×103 kg/m3 
答:该金属的密度是7.8×103 kg/m3。 
6、有一实心金属块的质量为54g,测得其体积为20cm3,则该金属的密度是 2.7×103 kg/m3。 
解:已知V=20cm3,m=54g 
=2.7×103 kg/m3 
答:该金属的密度是2.7×103 kg/m3。 
【能力提升】 
7、体积是30cm3的铝球,质量是54g,问:(1)这个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ρ铝=2.7×103kg/m3) 
解:已知V铝=30cm3,m铝=54g, 
ρ铝=2.7×103kg/m3=2.7g/cm3 
(1)方法一: 
 
因为:1.8g/cm3<2.7g/cm3 
所以:是空心的。 
答:这个铝球是空心的。 
方法二: 
因为:51g<54g 
所以:是空心的。 
答:这个铝球是空心的。 
方法三:(最好) 
因为:20cm3<30cm3 
所以:是空心的。 
答:这个铝球是空心的。 
(2)由(1)方法三得:V铝=20cm3 
V空=V-V铝 
=30cm3-20cm3 
=10cm3 
答:空心部分的体积是10cm3。 
8、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ρ甲、ρ乙、ρ丙、ρ水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B)。 
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 
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 
分析:有图可知 
所以:ρ乙=ρ水 
又因:ρ甲>ρ乙>ρ丙 
可得:ρ甲>ρ乙>ρ丙,且ρ乙=ρ水。选项中只有B相匹配。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热胀冷缩。 
注意:水与冰。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公式: 
V一定,ρ越大,m越大。 
公式: 
公式: 
注意单位。 
能力提升的培养。 
发散思维,顺推、逆推方法进行求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空心注入其他物质时,求质量等等。 
解题前纵观全题,理清思路,选择合适的单位运算,选择最方便解题的方法。 
图像信息题的解题方法。注意各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 
四、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 【梳理知识】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换算。 紧抓解题依据——公式。 
五、布置作业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册】 
P70:第3题,第:4题,第7题, 
P80:第3题。 加强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5.2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学,需要做以下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形成独立自主探究学习?有没有发散学生学习思维?知识内容有没有得到突破?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如何?学习密度知识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组织学生帮助其他同学一同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密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活动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