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新课学习
一、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前几天,邻居王大妈在路边捡了一条金灿灿的项链,她不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金的,想让老师帮她鉴定一下。同学们,怎样鉴定这条项链是不是金的?你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
讲解: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思考:根据我们学过的密度公式,要想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项链的形状不规则,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这需要利用量筒。
二、新课学习
(一)量筒的使用
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利用量筒能测量什么物理量?
2.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毫升(mL)和立方厘米(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
3.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课本第117页图6.3-1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请指出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观察水面的形状,读出它的示数。
思考:怎样用量筒测出形状不规则的项链的体积?先说出具体的步骤,然后实际操作。
学生能够想到的步骤:
1.把项链放进量筒,倒进一些水,读出总体积。
2.再把项链拿出,读出剩下水的体积,两次的差就是项链的体积。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步骤能测出项链的体积。但是,有几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思考:
1.要把项链从量筒中取出,最好先在项链上拴好细线。拴细线同样能让项链轻轻滑入量筒,避免损坏仪器。就是说实验还要注意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减小误差。
2.向量筒中倒水时,倒进多少水比较合适?
3.把项链取出时,项链上会不会沾有水,这样会使测量的体积偏大还是偏小?
4.对于以上的三个问题,应怎样改进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出测量固体体积的正确步骤:
1.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用细线拴好固体,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3.计算出固体体积V=V2-V1。
(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针对上面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1.能不能先测小石块的体积,然后测量它的质量?
2.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能不能先测量总体积,再测量水的体积?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小石块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放入小石块后的总体积V2(
cm3)
小石块体积V(cm3)
小石块密度ρ(g/cm3)
?
?
?
?
?
思考: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1.用天平称出石蜡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石蜡放入量筒中,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求出石蜡的密度。
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金属块、石蜡。
步骤:1.用天平称出石蜡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3.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4.根据公式,求出石蜡密度。
(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自己用盐和水配制一杯盐水,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所配制的盐水的密度,先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
多数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将盐水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实验原理正确,实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水密度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操作过程中,烧杯中的盐水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上述因素,有同学提出了改进方案:
1.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m1;
2.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盐水和量筒的质量m2;
4.计算出盐水密度。
单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考虑,上述步骤是正确的。但上述步骤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安全性。因为量筒又细又高,底座面积又小,放在晃晃悠悠的天平上,一不留神就会翻倒。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和实验仪器安全,应是实验者考虑的首要因素。
既然烧杯中的水无法全部倒入量筒,我们不妨让它多剩一些,测出烧杯和剩下的盐水的质量,可知倒出去的盐水质量,倒出去的盐水体积可由量筒直接测出,这样就可算出倒出去的盐水的密度。正是这样经历多次设计,多次评估,考虑到各种因素,确定了测量盐水密度的最佳方案:
1.将适量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3.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量筒中的盐水密度(与配制的盐水密度相同)。
这种方法避免了因盐水沾在容器壁上所引起的误差,保证m1、m2测量准确,V读数准确。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
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
倒出盐水的质量m(g)
倒出盐水的体积V(m3)
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
?
?
?
?
?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