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练习(1)(2)(3)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板书设计】
1、测量纸张的厚度:
2、测量曲线的长度。
3、测量液体的体积
4、测量固体的体积
5、估测长度
6、估测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第二个重点处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有基础,反而给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我尝试了一下几种处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钟时间自学并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再指出数据的不科学性,给学生以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动时间在前,加上人数众多,很耽误时间,课堂效率不高。二、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使用方法并对比插图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然后学生回答找到的关键词,并板书到黑板。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词的意义,解决疑难问题,如“分度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估读等”。接着练习读数,学生批判对错,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活动测量。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即使这样,学生的数据依然会出现问题,如“单位多此一举,没有估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