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奇妙的光
10、明亮与黑暗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明亮与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明亮与黑暗是由于光的原因产生的,光线照射到的地方就是明亮的,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暗的。
2.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3.明白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要学会保护眼睛。
4.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5.感受科学结论需做实验来验证,实验时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结束后要大胆说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知道明亮与黑暗是由光线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亮 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暗一些,养成保护眼睛的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和亮度的变化关系。
教学具准备:
实验二的演示实验视频,每组一个封闭的暗箱、手电筒、一张黑色卡纸,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思考:通过这首诗你了解光的哪些特点?
我无法尝到闻到摸到光,
但我可以看到光。
蓝光、红光、绿光,
阳光、灯光、烛光,
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
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明亮与黑暗
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
1.(教师出示一个封闭的纸盒,上面有一个小孔)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纸盒里面写着一些字,纸盒上面有个小孔,你们有什么办法弄清楚纸盒里面究竟有什么字吗?
2.分小组实验,交流讨论,找出能看到字的的方法,师巡视仔细观察学生们探究的方法。
3.师汇报各小组探究的方法.
4.小组分别汇报看到的字,师板书学生看到的字,借机引导学生做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验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字,这就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方法里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在刚才的小实验中,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是明亮和黑暗产生的原因。有了光,周围就会变得非常明亮,而没有了光,就会变得黑暗。
三、探究生活中光的事例
1.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非常明亮的光线,而有的时候就需要暗一点的光线,那么大家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2.全班同学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亮一些,什么时候需要暗一些。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情况,可以做适当的解释。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我们看书写字的时候需要怎样的光线?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无论是过亮的光线,还是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4.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眼睛呢?
出示课本第33页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保护眼睛必须做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插图,弄清楚在这几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并且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5.情境讨论: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为什么?
教师出示三个情境:一、阳光下;二、树荫下;三、昏暗处。
6.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先说一说自己会选择在哪里看书,再说一说为什么。
7.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并小结:要想保护眼睛,最好选择在树荫下看书。因为在阳光下看书,光线太强;而在昏暗处看书,光线太暗。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都会伤害眼睛,所以我们要想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就要避开阳光下或者昏暗处看书。
四、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4页探究实验的情境图,指名读一读。
2.学生认真观看微视频,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做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课堂反馈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有直接的关系。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6.引导学生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
全班交流自己的猜测,教师引导并归纳小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课后的时候,大家可以认真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光线有关,并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家长交流,注意保护眼睛。
板书设计 明亮与黑暗
1.明亮与黑暗
2.保护眼睛
3. 光斑与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