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初读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要想学得好,目标少不了)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汛期 山洪 暴发 访友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协调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谴责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四、练习读书。
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整体感知: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等内容,赞颂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临写>)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惰:左右结构。竖心旁,左点低,右点高,垂露竖挺拔。右上左字,上横短斜,长撇舒展。工字写扁稍斜。月字底,字形长方,横折钩挺拔,间距匀称。整个字左短右长,折钩支撑。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九、任务分配: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搭石》,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学习任务: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生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安排好发言人和发言顺序。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的很热烈,我相信接下来的展示会更加精彩。我们的展示正式开始。
预设引导:
第一段: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1)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板书:一条路)
(2)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3)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
(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4)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
(5)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
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
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有感情朗读。
第三段:
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 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
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
生1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个人都亲自走一走搭石,亲身体验一番,这一次教师引读,学生跟读,配合得特别默契,特别有序。
教师小结: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做:协调有序
②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课文情境:协调有序的动作发出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节奏的韵律美,再来想想这条路是在清澈的河上,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又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③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展开想象,然后相互交流。
④指导朗读:声音踏踏韵律美,人影绰绰姿态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
第四段:
(1)引导学生看第4自然段,这里讲了几个情境。先来看看第一个情景,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看图思考:双方都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呀?
(3)学生都会回答:他们都想把路让出来让对方先走。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都在招手示意,他们在说什么呢?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你会对对面的叔叔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这位叔叔你会对对面的小姑娘说些什么?
多么温暖的画面呀,那第二个情景又带给我们什么呢?指名读?
教师抓住“伏下”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为什么不是“弯着身子”呢?
(5)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现在老师呀,请一位同学上来,做做伏下身子准备背老人的动作,我来做弯着身子的动作,大家来比较比较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样方便老人上来,年轻人心中装的都是老人。
(6)抓住两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们的作用: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却用上了这样的词语表达,自己读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呀?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就会有人来帮助他。
教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到处都是呀!
第五段:
(一)抓住两个“联结”,用心感悟,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联结”,有什么不同?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此刻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第一个“联结”说的是搭石是联结两岸的路,是看得见的美,第二个“联结”说的是它是联结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是看不见得美(板书: 一种情)
(二)起名练习,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给这一排排搭石起个名字。
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名字蕴含着我们对搭石的理解,对搭石的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时间我们也来到作者的家乡,走在这一排排搭石上,去欣赏那看得见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去感受那看不见的一段段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这里还会发生哪些事呢?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注意语句要通顺。
1.学生用心思考,想好后,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
2.指名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五、小练笔:
学习了本课,你一定对作者家乡的乡亲们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感动了吧,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拿起笔写一写吧。
板书设计:
一条路 一道景 一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