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标要求: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纲编写的依据,同时也是本课学习的导航。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从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来看,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文化科技,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一中的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示意图展示、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
知识与能力:识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概况,了解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理解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知道司马迁生平以及《史记》,掌握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情景创设等方法,学习分析造纸术的过程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角色体验司马迁,学会用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以及《史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通过对造纸术的认知,是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依据:1、课标要求2、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不仅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中世界文明的进程,为之后九年级甚至高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司马迁和《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突破:由于学生的学情的限制,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感受造纸术发明和改进,视频观看,感受司马迁严谨勤奋的作风。
教学难点: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依据: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世界史,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以及学习能力的欠缺,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掌握造纸术对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是困难的。
图片:利用学生讨论以及材料等直观的的方式,来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和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优势: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中的古代文化史尤其感兴趣,通过对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
不足:本校学生由于受到活动范围、家庭条件,生活习惯等制约,大部分孩子没有脱离原来小学的跟随模式,自学能力差,阅读书籍少,接受社会信息的突击也少,造成知识面不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
突破:将教材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借助活动,图片,视频等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发挥空间。
(2)教法教学分析
教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教师的启迪和诱导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它基本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就本课具体内容而言,可以一边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一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治学态度。。
依据学生的学情,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通过逼真的画面,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今后不需要教”。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学法:在本课中,我主要运用的合作探究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本课来说,学生可以探讨两汉出现灿烂的科技文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两汉科技文化成就,感受我们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使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蔡伦传人古法造纸赚美元》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巨大贡。新闻中古法造纸的传承人-张锋学老人凭手艺赚美元,充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欢迎。他的师父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呢?-----两汉时期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繁荣昌盛,不仅是造纸术,那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到两汉时期,了解当时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真实事例导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感叹中国人民的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同时,顺利成章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入新课:
创设历史场景:请同学们一起参观一个“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展览”,一共四个主题馆,分别是科技馆,医学馆,文史馆,宗教馆,每组推选一位同学来负责这四个主题的馆的讲解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准备。
(设计意图:把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参观展览的形式,既能把本课繁琐的内容联系起来,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进入第一主题馆:科技馆
展示多媒体:前面我们已经了解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帛用书写材料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请科技馆的同学讲解下造纸术的由来以及改进的过程。学生在讲述的过程当中,我会根据多媒体上的图片,课本中的小材料以及造纸的动态过程,适时的提问,向学生强调三个内容:第一,造纸是西汉时我国发明的,西汉时候的麻纸由于质量差产量低不适合普遍书写,因此才会改进造纸术,第二,蔡伦在改进造纸术具体改进在原料方面,由于造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第三,演示动态的造纸过程,强调虽然今天造纸厂使用比较先进的机器生产,但是造纸的基本程序没有太大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的自主讲述,设计图片情景,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能掌握造纸术的发明改进过程)
展示纸传播示意图
过渡:由于我国的造纸术优点突出,世界上大多的造纸术大多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请同学们根据视频,请同学们思考: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四点归纳最后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发明和改进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突破本课的难点)
过渡:提到刮骨疗伤,我们除了想起关羽,想起为他刮骨的医生--华佗。
进入第二主题馆
医学馆
请医学馆的同学回答大屏幕的几个问题:1、两汉时期有哪些成就哪些名医?
2、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有哪些?
3、华佗的医学成就有哪些?
(设计意图:把课本内容转化为问题,使得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医学方面的成就,避免了单纯的看资料)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医学名家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请同学阅读课本p96的两段相关史事,请两位同学上上台,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下有关张仲景的医学故事,另一同学结合大屏幕上的五禽戏的图片,结合今天广播体操做相似的动作。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现成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不仅是医术还有医德,通过上台展示五禽戏,使学生体会五禽戏强身健体的作用。这两个活动培养学生筛选和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此同时,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过渡:刚刚我们参观了两汉时期科技和医学方面的成就,下面我们一起走近文史馆--感受两汉时期文史巨著《史记》
进入第三主图馆
文史馆
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画像,简介,和“人固有一次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
角色体验活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汉朝,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以及三个情景设置,请文史馆的同学进行自编自演,感受司马迁刻苦,坚毅,严谨,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得出结论:司马迁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由衷地对司马迁的“刻苦发奋,秉笔直书,踏实严谨等”可贵精神表示钦佩。
(设计思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场景,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演自导,充分体会司马迁的境遇,感受司马迁的人格伟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兴趣印象深刻,同时,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教师的任何说教,效果却更突出。)
过渡:司马迁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的写出的历史巨著---《史记》
随后请文史馆同学回答大屏幕上关于《史记》的三个问题
《史记》记述的是从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的历史?
《史记》的史学体例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对答,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过渡: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新时代,为两汉的文化留下重重的一笔色彩。最后我们进入两汉时期宗教馆。
进入第四主题馆----宗教馆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两汉时期宗教的视频。然后请宗教馆回答问题: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教义和传播方式是什么?
佛教起源哪?创始人?教义是什么?
为何佛教能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并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
佛教传入的影响?
(设计意图:历史的学习要为政治活动而服务,现在国家倡导宗教自由,不得强迫青少年信奉宗教,因此我通过问题,简单的使学生了解对两汉的宗教的基本史实,不作为深入了解。)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梳理本课内容,根据材料分组探讨最后一问: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灿烂的原因?
(以板书为基础进行课堂小结并提问,从而使学生两汉的文化灿烂离不开两汉的政治和经济,体会本单元知识点的逻辑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
2、请一位同学上台谈谈对这节课的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我对历史感悟,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现实的启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拓展和升华)
除此之外,依据时间,新课标以及往年中考要求,设置练习题,再次掌握这节课。
四:教学反思
由于农村学生学情的局限性,因此在本课中我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将问题设置具体化,层层导入,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
本课的内容不多,但逻辑性不太强,如何呈现给学生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具有逻辑性的课堂,就必须寻找一个线索将课本重新编排。所以我用举办展览会这一主题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这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对于课本,我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还利用课本中的小的资料来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更好的体现了本课本身在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理解与设计。再次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