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大小
课题 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整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比较两种事物大小的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专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目标 通过让学生整理水果学具图案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知道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的含义。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猴、梨、香蕉、桃等卡片、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小猴、梨、香蕉、桃等图片、1~5的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老师报数,学生出示数字卡片:2、4、5、3、1。
3.谁会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导入新课———比大小。 1.回忆1~5各数的认读
2.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出示卡片。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从1数到5,再从5 数到1。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图中有哪些水果?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几只猴子?若每只猴子吃1个梨子、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2.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摆出小猴和各种水果,学习“<” “> ”和“ =”。
(1)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哪些水果和小猴的数量一样多?3只小猴和3个桃子的数量相等,用
“=”表示。
(2)比一比、读一读。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同样多”。(如:2=2……)
(3)教学“>”和“<”。
①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小猴比香蕉多,用“>”连接,板书3>2读作“3大于2”。
②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小猴比梨子少,用“<”连接,板书3<4读作“3小于4”。
(4)教师编顺口溜“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帮助学生记忆。
3.发散思维。
看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可以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1.看图知道有3只猴子,3个桃,4个梨,2根香蕉。
2.(1)同桌之间讨论,想出小猴和3种水果的不同摆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展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2)看图比一比、说一说。小猴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时就用等于号连接,如“3=3”举出生活实例。
(3)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并用学具摆一摆。
(4)速记老师编的顺口溜。
3.仔细观察找出图中可以比的事物。如:桃子比香蕉多,即3>2。 2.填一填,比一比。
答案:4=4
3.填一填,比一比。
(1)
(2)
(3)
答案:(1)2>1
(2)4>3
(3)3<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找一找。(同桌游戏)在教室里找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1.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同桌间合作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掌握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的顺口溜。不足的是,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着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