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寒号鸟 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寒号鸟 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5 16: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寒号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改理念精神,努力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观: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本设计重视对教材资源的解读和挖掘,并通过这一中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并重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体性和主动性。同时,“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设计注重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课程知识的习得、运用与迁移的过程,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陶宗义的《南村辍耕录》,该书记录了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这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一事的不同态度、做法和结果,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认真对待事情,不能懒惰和得过且过,应该做一个勤劳有远见的人。
语言学习和运用仍然是本课的主要任务,因为课标明确表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可见,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课文里的两幅插图对学生了解故事发展和理解词句意思提供了帮助,可以落实“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训练目标。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课堂常规和纪律已经较好地形成,他们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有意学习的意识也基本形成。本班孩子在常规和基本学习习惯上的表现比较出色,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去。同时,本班孩子在朗读上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朗读能力,能通过多次的朗读,借助图画的帮助去认识生字词、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能初步按要求提取文字信息,乐于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学写“朗、枯、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美好的家,积累并拓展数量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插图,了解词句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ppt;生字卡:“腊”;词卡:寒号鸟、喜鹊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认识主人公,激发兴趣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
二、认识寒号鸟,揭示课题
1、学多音字“号”和“哀号”
正音,出示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学习“哀号”,发现两字字形都有“口”字,猜猜哀号的意思,就是悲伤哀伤地号叫。
2、通过猜看听,了解寒号鸟
生猜寒号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听《寒号鸟的自我介绍》
3、揭示课题
原来,它的名字还有这么一个来历,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一起读课题——13寒号鸟。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跟喜鹊的故事吧!学“鹊”出卡,对比“腊”,联系十二月花名歌。
【过渡】寒号鸟和喜鹊究竟在寒冬腊月里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赶紧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导入板块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创设与课文对应的情境,用寒号鸟的声音和习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引出故事两个主人公,并渗透多音字和生字词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板块二】多种方法,认记生字,积累词汇
一、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1、指名读初读要求:
读准字音,特别是预习圈出来的生字。
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遇到难读的生字和词语,要多读几次。
2、检查字音,小老师带读词语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要把生字读准确,有信心吗?
学习多音字“当”
二、认记和学写生字
1、小组交流认字方法
不仅要读准字音,我们还要用上聪明的方法去记住它们,请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归类识字:
部件构成法——加一加:劝、吼;换一换:将、狂、趁
看图猜字法——衔、枯、朗
4、写“朗、枯”
复习写字方法,观察发现间架结构,朗:左右相等左高右低,枯: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学法总结:这叫错落有致,字体更加美观。)
三、练读长句子
这些生字词调皮地藏在一个句子里,这个句子很长,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呢?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过渡】这么冷的天,聪明勤劳的动物们都忙着做窝过冬了。
(设计意图:识字板块突出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和生字的规律特点巧妙设计了识字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部件构成法、形声字特点、结合图画猜字法、结合生活实际、随文识字”等多种方式去认记生字,解决了低年级识字的教学重点和数量多的难点。同时注重落实课堂上思维能力的学习,比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字词特点、通过图画和偏旁去猜字义,迁移到生活情景运用等。)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段,积累数量词
一、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出示问题:寒号鸟和喜鹊它们怎么做,结果又是怎样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读书才有益。(学法指导)
2、交流分享,把握课文大意(板书:冻死了,住暖窝)
【过渡】它们各自的窝究竟在哪,那是个怎样的地方?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语句
1、朗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找句子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
2)汇报交流: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师根据汇报边黑板上画相应的事物。
3)积累数量词
出示表示景物的数量词“一堵石崖、一道缝、一条河、一棵大杨树”。
朗读正音。(指导读准“一”的声调变化)
随文认记“堵、缝”,拓展一堵墙、一堵堤坝;石缝、崖缝、门缝、牙缝、天衣无缝,
2、图文结合,理解文段
1)它们的窝在哪里?自由快速再读文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寒号鸟的窝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喜鹊的窝的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一个读句子,一个在图上找到窝在哪里。
3)汇报交流:一人读句子,一人贴图。
4)观察图画,拓展数量词,编成韵文歌,师生合作节奏读:大山脚下(一堵石崖),高高崖上(一道崖缝),里面住着一只寒号鸟。石崖下面(一条河),清清河边(一棵大杨树),树上住着(一只小喜鹊),口中衔着(一根枯草),忙着过冬做(一个窝)……
5)齐读第一自然段,并交流感受美丽舒适的家,生活得开心极了。
【过渡】这么美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家,这对邻居生活得可开心了!可是时间一点点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他们一个住暖窝,一个却冻死了。
(设计意图:语言表达是思维能力的外壳,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不断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努力在教学中落实训练语文核心能力。因而在学习文段板块中,首先注意设计一个问题来引领故事的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边读边想象、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段,具化语句形象,通过读画句子、贴图等有趣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段。然后根据文本特点,积累并拓展数量词,还巧妙编成一段韵文,不仅自然地对文段进行了一个总结和复习,再次呈现了生字,还间接对文段进行再创作,强化了学习的效果。努力体现出各项核心素养的整合训练,让知识不再固化,而是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实践。)
【板块四】聚焦结果,提出疑问,引出下文
一、学写“却”
1、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他们的结果完全相反——“却”。
师范写,生看,引导观察发现间架结构:左右一样长短,可是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2、齐书空
3、学法总结:你们能认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学会了好方法,养成了好习惯。就跟喜鹊一样勤劳勤奋不偷懒,怪不得喜鹊……)
二、提出疑问,引出下文
1、故事讲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个故事到底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2、下节课我们继续跟着冬天的脚步,去读读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就能一一弄明白了。
(设计意图:利用对课文的回顾,突出寒号鸟和喜鹊结果的相反,渗透语言的学习,相机写字,让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同时在回顾课文整体内容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建构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我努力把握课改理念,正确理解教材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1、重视认字识字任务。识字形式多样,包括归类学习(多用部件加减法、形声字特点)、随文学习(图文结合,生活实际)。
2、注重语言输出量。注意创造机会给学生表达,鼓励表达。课堂上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同时还很注重参与活动的全体性,争取给每个孩子机会表达和表现。
3、关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调动运用已有的个体经验知识去进行学习活动,而避免了学习的僵化死板。
4、注重思维能力的学习。说话是思维能力的外壳,平时教学就不断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观察、发现、感受能力,比如说归类识字、通过字形或者图画猜字义、把知识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
5、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课堂上看,平时非常注重对孩子们习惯训练和培养:包括专注听、勤动脑、观察发现、表达是否完整、书写姿势等习惯。这些看似微小,但都是决定孩子往后是否有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基础要素。
不足之处
课堂精彩来源于学生精彩,学生的精彩来源于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引导,我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和一些疑惑,比如:由于教材识字量较大,采用了引导性较强的归类识字,如果可以在这里多发挥孩子的个体性,会不会更灵活更贴近生活。板书可以设计得更完善一点,完整一点。孩子对文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方面的培养还是欠缺了一些落实体现。还请各位远道而来,经验丰富的校长们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