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5 09: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興未联考
高二年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
学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
等。1966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作品凭
借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60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
回到中国语境,非虚构写作的流行大致有两个脉络,一个集中在文学领域,出
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集中在新闻领域,借助
移动互联网平台,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
事件》《了不起的茅侃侃》等成为“10万+”文章。前者主要是专业作家或和文学有
密切关系的写作者完成,后者基本上是新闻人、媒体人,很多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
作的经验。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纸媒等传统媒体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得传统新闻业面
临危机,体现之一是很多资深记者跳槽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如正午故事、谷雨故事、
真实故事计划、《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由于非虚构文章经常成为“爆款”,
这导致自媒体公号文章追求非虚构的风格,成为新闻性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内在原因
非虚构写作还与社会学、人类学有一定的关系。一些经典的社会学报告和人类
学田野调查现在看起来都带有非虚构的色彩,如美国机械专家韩丁的《翻身:中国
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国社会学家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等,都
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呈现出了新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
人类学所使用的民族志、口述史、田野调查,对非虚构也完全适用
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写作者与被写作对象的关系,是一种自我与他
者的遭遇和交流的过程。好的非虚构作品强调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意识和倾听理
念,不是先入为主地用自我的理念来讲述他者的故事,而是首先学会倾听,去站在
他者的位置上来理解别人的逻辑,进而把自我的认同相对化,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
话,既是为了使他者发出主体性的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非虚构写作“天
然”带有一种平民性和人民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虚构作品经常关注平民
高二语文
-第1页一(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