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美读“奇迹”,想象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品读“劫掠与焚烧”圈点并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书信
(1)概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2)格式:
①称呼:顶格。
②问候语: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
③正文。在问候语下面一行,两格起笔。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若干段来定。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一般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常用)。“敬礼”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
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你的朋友×××等。在署名下一行右侧写上日期。
2.书信体议论文
主要观点:赞美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3.反语
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情况。
2.朗读课文,扫图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正音释义。
3.试着解决“思考探究”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年》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
)缎
晨xī(
)
箱qiè
(
)
惊hài(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
珐琅(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缀满
赞誉
荡然无存
B.耗废
绸缎
制裁
富丽堂皇
C.赞誊
缀满
赃物
不可明状
D.分亨
愰若
行窃
眼花缭乱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5.选择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6.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2.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两种鲜明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
赞美圆明园:
讽刺侵略者:
3.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二、品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
明确:
(二)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圈出关键的词句)
(三)阅读前三自然段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
明确:
2.“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3.巴特农神庙是什么建筑?
明确:
4.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明确:
5.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6.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
7.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四)阅读4-10自然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4.“更彻底,更漂亮”是什么意思?
明确:
5.文中还有哪些反语?
明确: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6.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
7.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味加粗词。)
明确:
8.“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9.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
10.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明确:
●资料链接
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公约,明确规定: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11.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12.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
三、评价作者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四、写作特色
除了巧用______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_______、________”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______作用。?
?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①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________与古希腊的___________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________与英法联军对它的___________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
③作者将__________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④作者还将欧洲人的“______”和中国人的“_______”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课后导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2.“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4.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概括选段的中心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美读“奇迹”,想象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品读“劫掠与焚烧”圈点并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书信
(1)概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2)格式:
①称呼:顶格。
②问候语: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
③正文。在问候语下面一行,两格起笔。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若干段来定。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一般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常用)。“敬礼”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
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你的朋友×××等。在署名下一行右侧写上日期。
2.书信体议论文
主要观点:赞美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3.反语
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情况。
2.朗读课文,扫图除字词句障碍,给“读读写写”正音释义。
3.试着解决“思考探究”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年》等。
答案:①人道主义
侵略者的罪行
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②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
)缎
晨xī(
)
箱qiè
(
)
惊hài(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
珐琅(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掠夺
缀满
赞誉
荡然无存
B.耗废
绸缎
制裁
富丽堂皇
C.赞誊
缀满
赃物
不可明状
D.分亨
愰若
行窃
眼花缭乱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5.选择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6.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统治者所犯下的罪行决不能归咎于人民,真正的强盗是统治者,而人民是无罪的。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极野蛮的事。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两种鲜明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赞美与讽刺。
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幻想的某种规模的巨大典范、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
讽刺侵略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二、品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
明确: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立场明确,态度鲜明。
(二)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注意划线的词句)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1)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3)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三)阅读前三自然段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
明确: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
2.“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3.巴特农神庙是什么建筑?
明确: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的卫城之上,公元前447至前432年建成,原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4.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明确: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5.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6.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7.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四)阅读4-10自然段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4.“更彻底,更漂亮”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反语,表示尖锐的嘲讽。
5.文中还有哪些反语?
明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6.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7.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味加粗词。)
明确: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8.“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9.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揭露了侵略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天真”意即讽刺这些自称“文明人”的野蛮、愚蠢和可恶。
10.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明确: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资料链接
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公约,明确规定: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11.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2.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三、评价作者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的非凡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四、写作特色
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①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
③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④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课后导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2.“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4.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概括选段的中心意思。?
答案:
1.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2.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3.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4.“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5.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